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资讯

文章导航

绍兴县滨海

  绍兴县

  滨

  海

  打造“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

  相关链接:

  绍兴县滨海工业区

  绍兴县滨海工业区成立于2002年6月,并于2006年4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正式成为省级开发区。滨海工业区位于浙江省环杭州湾制造业基地的金南翼,是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黄金带的重要开放型经济窗口,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最具环境竞争力十强工业园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浙江省创新型工业区”,是绍兴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一大平台、主战场。截至2008年底,工业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57只,合同利用外资13.5亿美元,实到外资6.68亿美元。6年多的时间中,工业区累计工业投入达到327.7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577亿元,工业销售1549亿元。

  2009年上半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工业区在绍兴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上半年完成GDP31.25亿元,同比增长9.3%,完成财政总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1.9 %;完成工业销售收入227.5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工业投资30.2亿元,同比增长0.8%,新招商引进工业商贸项目19个,计划总投资21.7亿元,经济发展呈现逐月回升的良好态势。

  目前,滨海工业区正在全力打造开放型、科技型和生态型的现代工业新城,已初步形成“四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是独具规模的产业优势。工业区已具备了较强的制造生产能力,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特征。特别是纺织、印染两大优势行业,支柱地位已经确立,支撑作用日益凸现,行业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已经形成,工业区已初步形成“石油化工、聚酯化纤、纺织印染、新型材料、薄膜包装、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

  二是独创领先的体制优势。工业区依托长三角地区的先发优势,着力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做到高人一筹、先行一步。特别是率先进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专门配套成立园区服务办公室,对进区项目实行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市场环境、服务环境、政策环境十分优越。

  三是独特开放的区位优势。工业区利用紧贴杭州、宁波的优势,着力构筑了立体式的交通网,杭甬复线、柯海大道、滨海大河等交汇穿越全境;同时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正式通车和嘉绍跨海大桥的启动建设,将使工业区到上海的距离缩短至一个半小时车程。

  四是独立成型的配套优势。工业区实现了“八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面积达36.7平方公里,路网框架达到63平方公里。区内建有变电所9座;建有日供水能力达16万吨的滨海工业水厂和日处理能力9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实行集中供热,供热能力达到850吨/小时。同时依托工业,大力发展配套服务业。

  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即将戴上一顶新桂冠: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

  在这里,集聚了近50家印染企业,总产能达50亿米/年,十分天下有其一。

  在这里,印染行业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风景独好”。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239.1%;上缴税收1.6亿元,同比增长20.6%。

  在这里,印染行业给人的传统印象得到了“颠覆”。污水预处理、中水回用、淡碱回收、余热利用、废气收集、清洁生产、“6S”管理比比皆是;经处理后的印染污水,竟然可以生饮……

  滨海工业区的印染企业,正在阔步走向“绿色”。

  政府 让印染走向“绿色”的推手

  在人们的印象中,印染与污染是一对孪生兄弟。看到泛着泡沫、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印染污水,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它与“绿色”两个字挂上号。

  可滨海工业区近年来孜孜以求的,恰恰是如何让印染行业“绿”起来。

  在滨海工业区,大自然为它发展印染业,赏赐了太多的优厚条件。那里一马平川,水网密布,印染用水随手可及,区内又有日处理9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因此,工业区成立7年来,有50家印染企业在此安营扎寨,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印染业的集聚发展,并进而成为全国印染行业的重要基地。

  但“成长的烦恼”也随之而来。印染企业的相对集中,让这个工业区的排污指标,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特别是从2006年实行节能减排后,工业区每天的排污指标,又比以前锐减了一半。

  一边是印染企业在增加,一边是排污指标在减少。这对矛盾如何解决?滨海工业区管委会推出了三套“组合拳”:

  第一套“组合拳”,就是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开发区,滨海工业区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新招迭出,通过几年建设,在全区构筑了企业小循环、行业中循环、园区大循环的“三张网络”。 

  企业小循环。工业区管委会安排了1000多万元资金,奖励印染企业开展中水回用及气流染色技改。即按企业日“中水回用”能力1000吨至5000吨以上的不同标准,一次性给予20万~80万元不等的奖励。同时承诺,在县政府“中水回用”工程项目补助的基础上,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中水回用”的印染企业,再给予每吨150元的奖励。到目前,工业区内实施“中水回用”工程的印染企业已有23家,安装定型机废气收集装置的企业34家,燃煤锅炉脱硫除尘装置安装率达100%。

  行业中循环。工业区管委会十分注重构建生态产业链,把不同企业整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目前,该区现已构建起200万吨/年PTA、100万吨/年聚酯化纤、50亿米/年的纺织印染面料和外拓服装基地的纺织产业链,以中大油脂、中大饲料、中大畜牧、绿源养殖等农业龙头企业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链等。

  园区大循环。滨海工业区还通过能源和设施的共享,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推动集约发展,着力打造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建立统一固废处置工程,集中处理有关工业固废能力达2.2万吨。通过两家热电厂实施集中供气,避免了企业自建蒸气燃煤锅炉导致的供热资源消耗大的不足。目前,工业区热电联产实现100%集中供热。

  第二套“组合拳”,就是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引导企业转型升级。去年,滨海工业区印染行业,共完成技改投入19.1亿元。“嘉业”、“金惠祥”、“华南印染”等许多印染企业,花巨资“鸟枪换炮”,引进设备,一跃进入全国同行业最先进的行列。“到这些企业参观后,对印染企业的印象,会有颠覆性的改变。”一位工业区的领导告诉笔者。

  今年,滨海工业区管委会又出台了《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对印染业发展作专门规定、专项补助。决定在每年1500万元的专项奖励资金中,列出一定比例,给印染企业“吃小灶”,引导他们更新工艺设备,增加技改投入,推动品牌建设。

  第三套“组合拳”,就是整合优势,集聚发展。滨海工业区一直来把印染产业的引导和发展作为整体产业布局的重点,目前已培育规模以上印染企业50家,其中拥有“盛鑫”、“红绿蓝”、“宝纺”、“彩虹庄”、“百丽恒”等骨干企业18家。为了整合资源、集聚优势、联动发展,打响滨海印染品牌,推动整体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滨海印染业知名度,最近,滨海工业区管委会与中国印染行业协会达成共识,决定共同建设“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

  三套“组合拳”,让滨海工业区的印染企业大步走向“绿色”,效应得到了显现。今年来,当许多企业在饱受金融危机的煎熬时,滨海工业区的印染业却逆势而上。1~6月份,印染业实现销售29.78亿元,占工业区总量的15%;实现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239.1%;上缴税收1.6亿元,同比增长20.6%。

  企业 让印染走向“绿色”的主体

  发展绿色印染业,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

  如今,在滨海工业区,有越来越多的印染企业,尝到了“绿色”的甜头。

  谁也不会相信,印染水可以生饮。可有一家纺织印染公司做到了。前不久,在该公司中水回用车间,笔者看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该公司老总端起一杯经处理后的“印染水”,一饮而尽。

  该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各类全棉和交织混纺类织物的专业染色企业,2008年3月份才正式投产。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该公司一开始就走高端市场路线,先后花巨资引进30台目前全球最先进、最环保的气流染色缸和10台门富士定型机。同时,该公司又投入1000万元,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水回用设备。印染车间排出的废水,经过冷却塔、搅拌池、沉淀池和清水池等环节,经过一道道工序处理后,印染水竟变成了清澈透明的纯净水。

  “这里的印染厂是我见过的最干净的厂房,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印染行业的想象。”说这话的是英国最大的跨国服装商业零售集团——“玛莎百货服装”的一位外国人。当这位外国人参观完滨海的嘉业印染厂时,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让“嘉业印染”感到欣喜的,不仅仅是外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产品实实在在地进了国外的中高档市场。前不久,“玛莎百货服装”派出的两位外商,正式入驻嘉业印染厂区内,把由该厂加工印染的面料,源源不断地发送到“玛莎”设在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的成衣工厂。

  今年春节后规模化生产的“嘉业印染”,何以能引得英国服装商业巨头千里迢迢、慕名而来呢?“是‘嘉业印染’不惜花重金购买德国、日本等国际先进设备的举措,在纺织业界引起了轰动,才引起了欧洲大公司的关注。”嘉业印染公司经营者告诉笔者。据了解,在该公司2.4亿元的投资建设总额中,用于购置设备的资金就达1.6亿元。

  新企业从一诞生,就走高端路线。而一些老企业也纷纷“壮士断臂”,毅然淘汰落后生产线,在“绿色”革命中寻求新生。浙江宝纺棉麻印染有限公司原来采用的是轧染设备,这种印染方式染色效率低、用水量大,且废水回用率低,产品档次也相对较低,如果继续采用轧染生产线,企业前途堪忧。

  为此,3年前,“宝纺”痛下决心,耗巨资将所有轧染生产线统统“下马”,换成了蜡染生产线。没想到这一换,却换来了一个大市场。如今企业所生产的蜡染印花布,深受国外客户喜欢。“宝纺”一举成了全国印染业较早走出危机的典型。

  占领技术的最高端,也是发展“绿色”印染题中应有之义。红绿蓝纺织印染公司耗资近1000万元,历时3年研发成功的“数码印花产业化技术”,把原来只能用作打样的数码印花,直接用于生产上。该技术使印花不再受套色限制,产品品质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这种印染方式,能使污水大大减少。

  在纺织品市场小批量、多品种、差别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设计已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重要法宝。红绿蓝印染公司对于设计的重视,在印染业界中,可谓首屈一指。该公司研发中心现有设计员40至50人,其中一半以上来自韩国、日本等国。这支“联合国团队”十分了得,每天可推出七八款新花型,目前已储备了12000多个品种。在国际纺织品价格曲线不断下探的大背景下,该公司凭借独特设计与数码印花技术,价格反而逆势而上,比别的企业要高出30%左右。

  舒美针织印染公司,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个生产环节;彩虹庄印染公司,连续17年获“中国流行面料”奖;海虹印染公司,运用纳米膜处理印染污水……在滨海,几乎每一家印染企业,都有他们的独门功夫,都有他们追求“绿色印染”的生动故事。

  明天 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前景更好

  8月19日,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将戴上一顶新挂冠:由中国印染行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正式落户滨海。据悉,这样的基地,在中国还属于第一家。

  “国字号”绿色基地落户滨海,既是对工业区印染业前一阶段发展成绩的肯定,更是对下一步加快推动又好又快发展的鼓励和鞭策。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保护和珍惜这一荣誉和品牌,努力推动滨海印染产业的提升发展,着力打造环保型、科技型的现代先进印染生产基地。”滨海工业区负责人告诉笔者。

  无疑,对滨海工业区的印染业而言,这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他们将继续把印染产业的引导和发展,作为整体产业布局的重点,立足现有特色,强化规模优势。引导规模以上印染企业,进一步抓技术、抓节能、抓效益,特别要扶大扶强印染骨干企业,把资源整合起来,把优势集聚起来,做到联动发展,整体转型升级,合力建设好“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

  他们将继续引导印染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更新工艺设备,确保整体发展保质保量。要摈弃传统印染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劣势,努力走“技术兴厂”、“科技强区”道路,扎实推动自主研发、技术引进等步伐,确保实现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

  他们将继续着力推动名品名牌建设。区域品牌是体现区域内众多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信誉的综合体,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滨海工业区将继续强化印染品牌创建和推广力度,既要鼓励区内印染企业积极创建品牌,参与制订行业技术标准,又要利用好、宣传好“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品牌,提高滨海印染业的整体知名度和影响力。

  他们将牢牢抓住节能减排这一重点,大力加强绿色生态建设。努力以技术创新减少污染排放,以循环利用提高单位效益,积极打造绿色生态型企业,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把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档次、推动品牌建设作为加快发展、夺取新优势的重要法宝。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通过几年努力,一个“国字号”的“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将在滨海工业区建成;一个开放型、科技型、生态型现代工业新城,将在绍兴县北部崛起。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2 绍兴县滨海 2009-08-18 浙江日报000122009-08-1800017;浙江日报000122009-08-1800015;浙江日报000122009-08-1800016;浙江日报000122009-08-1800014;浙江日报000122009-08-1800021;浙江日报000122009-08-1800013;浙江日报000122009-08-1800018;浙江日报000122009-08-1800019;浙江日报000122009-08-1800020;浙江日报000122009-08-1800012 2 2009年08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