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今日关注

解密吴胜光:
我当北京奥运会仪式执行官

  说到一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大家首先会想到张艺谋,却很少会有人知道吴胜光。

  吴胜光是谁?他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四场仪式的场内总负责人。也就是说,开闭幕式当天,运动员入场怎么走,站哪儿,代表团团旗怎么摆,工作人员怎么安排都由他来调度。

  奥运会总导演张艺谋说:“仪式,我就找吴政委。”副总导演陈维亚说:“你来了,我们就放心了!”而他的正式身份,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旅政委,浙江诸暨人。

  尘封了一年之后,正值北京奥运会举办一周年之际,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吴胜光,听这位共和国一等功臣、浙江老乡讲述奥运会开闭幕式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我与奥运的缘分很偶然”

  

  “我与奥运的缘分很偶然。”眼前的吴胜光,理着一头短发,戴着眼镜,一副精干的样子。

  乍一看,记者还真的很难把他和奥运会开闭幕式联系在一起。不过,越往下听越觉得,做仪式运行,确实是他的专长。

  第一次进京和奥运会接触,吴胜光的身份是奥运会开闭幕式“仪式标兵队”副政委兼总教练,主要负责海军仪式标兵队1030名学员的训练工作。

  “刚接到任务的时候,所有人都以为是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类似击缶、字模之类的表演项目。”吴胜光笑着说,一开始自己对仪式也没什么概念,后来才弄清楚仪式标兵的工作。

  观众看开幕式,99%看的都是演出,对仪式可能不太注意。仪式其实包括演出前的各国贵宾入场、升国旗,演出后的运动员入场、奥委会主席讲话、圣火点燃、运动员退场等几十个环节。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演出部分主要体现的是主办国的历史、文化特色,而对于仪式部分,国际奥委会在程序、规格、标准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所以相对于演出,国际奥委会更看重仪式部分。

  那为什么会让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担任这项工作?这是副总导演陈维亚的特别推荐,陈导曾经执导过2000年第12届大连国际服装节开幕式广场晚会,在那届服装节上,舰艇学院的千人大方队表演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而这个千人大方队,正是吴胜光一手设计、编排、训练出来的,他一直担任这个方队的总教练。1998年的时候,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看了第十届大连国际服装节开幕式上这个方队的表演后,曾笑着说:“这个节目真精彩,应该邀请这个编导去2000年悉尼奥运会当编导。”

  吴胜光说,萨老说得还真灵验,不过没去悉尼奥运会,却赶上了北京奥运会。

  谁也没想到他会“越陷越深”

  吴胜光第一次到北京接触奥运会,是2008年1月18日。

  当时,他是去“接受任务”的,就是了解仪式标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谁也没想到,后来他会“越陷越深”。

  19日那天下午,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运营中心,奥运会制作总监路建康向他介绍仪式标兵承担的工作后,开幕式仪式编导和工作人员就开始讨论运动员的进场路线,他在旁边听明白了里面的意思——北京奥组委有很多创意,但又要符合国际奥委会的相关要求,比如:每个代表团必须经过主席台前,行进的距离必须相对一致;每个队员都必须通过场中央的那张纸,并在上面留下脚印;第一个进场的希腊代表团和最后一个进场的中国代表团团旗要在主席台正前方VIP通道的两侧,等等。

  之前,导演组特别请了北京高校的专家,通过计算机模拟了许多种方案,设计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一群人就在那里皱着眉头,开始犯难。

  吴胜光认真研究了设计方案,走过去对他们说:“我能讲两句,提几条建议吗?”大家都很好奇地看着他。当时,他们只知道吴胜光是一名海军军官,并不知道他具体是干什么的。

  于是,吴胜光就在现场给他们画了一个示意图:把场地分为上下两个区,代表团绕场一周后,从中间的火炬通道走过,然后左右分流……

  “唉呦,太聪明了!”开幕式仪式编导组长龙阿朵听了之后兴奋地一拍手。就这样,一直困扰编导组的这个难题得到圆满解决。7天后,吴胜光完成任务离开了北京。

  没过两个月,3月20日,北京奥组委突然邀请吴胜光再次进京,并交给他一个任务:用10天时间修改和完善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的4个仪式方案。30日,国际奥委会将专程到北京听取奥运会仪式方案的汇报。

  简单说起来,国际奥委会要听取的是奥运会开闭幕式中运动员从奥运村出发——国家体育馆休整——公共区集结候场——进入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开闭幕式仪式——结束后返回奥运村,这一系列环节的运行程序。制作总监路建康对吴胜光说:“吴政委,我知道你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但我绝对相信你的能力,任务交给你,没问题!”

  干这活儿,就像做个精明的裁缝

  凡是组织过大型演出的人都知道,组织一万多名运动员参加的仪式困难有多大。它可不是用1200人模拟,然后乘以10那么简单的。

  吴胜光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场内运动员站位面积不足。鸟巢内可供运动员使用的面积也就10000平方米,再扣除中心舞台、VIP通道、演员通道和火炬通道的面积,运动员人均只有0.59平方米,而国际奥委会规定,运动员的人均面积应至少达到0.75平方米。

  “所以,干这活儿就要像精明的裁缝,就给你这么点布料,不够的地方得靠你自己省出边角料来补。”吴胜光说。为了省出足够多的面积,除了尽量压缩通道的宽度并建议缩小中心舞台的面积,尽可能地调整模拟跑道的直段和弧段,来扩大站位面积外,还在标兵站位线上做文章。“一开始标兵站在线内,脚尖踩在线上,等运动员进入场地后,标兵就站在线外,脚跟踩在线上。这么一点点变化,一般的观众根本感觉不出来,但就是这么一只脚的位置,算到一周400多米的跑道线上,就可以多站近200名运动员。”这时的吴胜光,眼光中露出了浙江人骨子里特有的精明。

  接下来的难题又来了,如何正好把12000多名运动员均匀地“装”进这个有限的面积?过去的奥运会上,曾经出现过场地内站不下,运动员后来站在跑道上的情况。

  吴胜光提出的方案是:用标兵把场地内划分为16个区域,根据各代表团人数和各区域面积合理安排,尽可能减少运动员站位面积的累计误差;在排练阶段,就为每条线上的标兵确定自己的编号,现场指挥时,可以根据运动员实际站位情况指挥标兵、随机调度。一旦发现一个区域相对较空,马上通过指挥系统向这个区域的标兵发出指令,统一向内收缩,使旁边区域站位面积扩大,而运动员和观众根本察觉不到这些细微的调整和变化。

  现在看出标兵的巨大作用了吧!他们实际上是可移动的分隔线。有人可能会好奇,用什么方法把标兵指挥得这么整齐?实际上每个标兵都戴了耳麦,吴胜光可以指挥到场内每一个标兵,只要他一声令下,标兵们的动作都准确无误、整齐划一。

  另一个难题又出现了,如何排列各代表团的引导牌和团旗,这也是往届奥运会开幕式很难处理的问题。放在各自代表团前面,由于各团人数相差悬殊显然不可行。随意打乱排列顺序,又不符合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在有的奥运会上,干脆在运动员入场后,把引导牌和团旗都撤出了场地。

  吴胜光的方案,可以说是奥运会史上的一次创新,就是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各代表团运动员进入场地后,团旗就交给接旗标兵,接旗标兵和引导员按顺序站在场地中间的火炬通道两侧,待中国代表团最后入场完毕,接旗标兵和引导员按照指定顺序成四条旗帜线鱼贯环绕全场,204个引导牌、204面团旗正好按1至204的顺序绕场一周,主席台正前方的两面旗帜恰好是希腊队和中国队,很美很大气,仪式感也很强。悉尼奥运会总导演瑞克·伯奇认为“很难解决的引导牌和旗帜摆放问题”得到了圆满破解。

  随着一个个难题得到破解,仪式方案也日臻完美,难怪国际奥委会官员对吴胜光设计的仪式运行方案给出了高度评价:“这是我们所看到过的最完美的方案,可以作为其它奥运会的范本。”

  做指挥的,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很重要

  其实,到后来标兵训练已经不是吴胜光的主要工作了。4月15日他第三次进京的时候,已被正式任命为“开闭幕式仪式场内总负责人。”

  排练的时候,指挥者站在4楼的主席台上指挥,下面常常是一万多的演员,那个场面没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指挥的。

  可是,这件事到了吴胜光手上却总让人意外。有人做过统计,吴胜光排练仪式,不出两遍,所有仪式标兵准能达到排练要求。

  “其实也不是我特别能干,只是我用对了方法。当时表演的基本都是部队来的,我用部队统一的口令发令,大家都听得懂,指挥起来特别顺。”对于自己的工作,吴胜光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地总结了。

  吴胜光说,指挥这么多人的方阵,其实是有方法的,“这个我在军校里组织了这么多年的训练,有经验。光拿个话筒喊不行,在上面干着急,下面学员还是不理解你想干什么。”

  吴胜光的方法,可以总结为“自下而上”——先把排练的结果告诉每个队员,今天要排一个什么样的队形,让每个人有一个整体感觉,然后再把整体分成几个区块,每个区块怎么走,学员自己也会调整,队型很快就排出来了。

  “所以说,做指挥的,千万别以为你一个人就能办成事。做领导的,你要相信每个人的能力,充分调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想干大事,这一点很重要。”这个做总指挥的人,把他的成功之道,归结为了“相信群众”。

  “最难忘的,是奥运把所有人心拧在一起的那股劲儿”

  运动员进场,是奥运仪式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最难控制的一环。运动员不是学员,不好预演,得把可能发生的问题想到前面去。

  直播进场最怕的就是“断篇”,就是队与队之间距离拉得太大。因为要进行航拍,北京奥组委当时要求吴胜光,每队的间距要均匀,保证画面的美观。

  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运动员入场就出现过“断篇”,他们的解决办法是,把前一队的队伍拉得细细的、长长的,慢慢过主席台,等后面的队伍跟上。可是这样时间拖得太长,队形也不好看。

  设计运动员入场,实际上是个计算时间的活儿。运动员要提前几分钟到场外集合,如果下一队运动员多,应该再提早多久集合,怎么插队,这些都得想到。吴胜光甚至把几点几分哪两个队之间可能会出现“断篇”的情况都算出来了。

  开幕式前的一次彩排时,他们把一万多的演员当作运动员彩排了一下。结果到了点儿,果然出现问题了,演员为了保证不“断篇”,一个个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往前跑,真要换成运动员那哪行啊!

  所以,开幕式当天,九点钟开始入场仪式的时候,吴胜光的方案已经精确到了秒。一般的团队提前40分钟在鸟巢外集合,而像美国、俄罗斯这样的大队,会再提前几分钟让他们在国家体育馆出现,提前排队,这样就不会耽误进场。

  圣火点燃的那一刻,张艺谋和导演们拥抱在了一起庆贺,可吴胜光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

  即将进行的,是运动员退场,而这个程序事关整个仪式的成败。当年亚特兰大退场用了4个小时,被称为“奥运史上的灾难”。

  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要求,两个小时内运动员必须全部退场,而实际上,8日当天这个过程仅用了50分钟。等国际奥委会的官员提出,去场外看看运动员退场情况时,竟然发现场外已经没人,运动员已经全部退场!

  “开幕式全部结束的时候,我站在主席台上,望着下面的体育场,人很亢奋。”吴胜光回想起那一刻的时候,还是印象深刻,“刚才还是塞得满满的鸟巢,现在却是空空的,而我的心里却是满满的。运营中心主任王宁就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一直就这么甩啊甩啊!”

  前两天,全国到处都在搞纪念北京奥运会一周年的活动,吴胜光特别怀念的是,那时候所有人都把心拧在一起的那股劲儿。“如果要真要让我说应该纪念些什么,我想大家应该把这种奥运精神继承下来,有了这股劲儿,不管什么样的困难都能解决。”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解密吴胜光:
我当北京奥运会仪式执行官
本报记者 余华 2009-08-17 浙江日报000102009-08-1700021;浙江日报000102009-08-1700010;浙江日报000102009-08-1700024;浙江日报000102009-08-1700023;浙江日报000102009-08-1700025;浙江日报000102009-08-1700026 2 2009年08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