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钱塘周末

自10年前舟山朱家尖举办首届“中国舟山沙雕节”以来,沙雕从此走进了中国,而东海之滨的朱家尖岛也成为我国沙雕的发源地。10年来,舟山沙雕节声名鹊起,不仅成为海岛舟山的一张地方文化名片,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沙雕艺术人才。

“点沙成金”的沙雕手

  10年前,国际沙雕协会授权舟山朱家尖举办首届“中国舟山沙雕节”。从此,沙雕走进了中国,东海之滨的朱家尖岛也成为我国沙雕的发源地。如今,沙雕已经成了海岛舟山的城市特色和一张新的地方文化名片。日前,拂着夏日灼热的海风,踩着滚热的海滩,记者在舟山探寻新兴的现代沙雕艺术的无穷魅力。

  把舟山沙雕带到上海世博会

  【见证人】 李海雷,舟山国际沙雕有限公司董事长。

  

  踏入舟山国际沙雕有限公司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沙雕节全景图照。对于没有见过沙雕现场的记者来说,那是一种震撼。在李海雷的办公桌上,摆着一组用沙子做成的大小工艺品,他指着其中一个刚开发的“喜洋洋”说:“这是刚开发的沙雕衍生品,我们不仅有微型沙雕也开发了沙画,这样沙雕作品就可以永久保存了。”

  屈指数来,李海雷已是沙雕公司的第四任董事长了。早在去年11月份开始,他就为今年第十一届舟山沙雕节忙碌开了。“为了接轨明年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把今年沙雕节的主题确定为‘未来海洋之城’。”为了这个主题,李海雷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太多太多。为了能得到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的支持,他们一次次跑上海,跟世博会相关部门沟通,总共拿出了《文明印痕》、《未来之光》在内的5套设计方案。

  据他透露,《文明印痕》是把以往世博会上有特色的建筑全部用沙雕展示出来,比如水晶宫、艾菲尔铁塔;《未来之光》是将历届世博会上出现过的高科技产品一一再现。“每套方案我们都是研究了好久,经常是讨论到深夜一二点钟,有了新的想法就马上召集大伙开会。送到世博会的每个方案该表现什么主题,怎么巧妙表现,都经过上上下下深思熟虑,力求完美。”李海雷补充道。而今年确定的“未来海洋之城”紧紧围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同时也结合了舟山本土文化和现代沙雕艺术的特征。每届世博会都是未来高科技的集中展示,是面向未来的最新探索。舟山伴海洋为生,大海让舟山充满了独特的魅力。“21世纪是海洋世纪,作为海洋城市的舟山,海洋与城市文化和当地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沙雕尽可能表达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非凡前景。”

  在李海雷的构想中,今年第11届舟山国际沙雕节即将诞生的这座“未来海洋之城”将分为“传说之城、历史之城和未来之城”三部分。“充分结合亚特兰蒂斯、迪拜、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日本神户以及舟山本土的海上城市景观,通过沙雕手们的艺术表现,营造一个真实和幻想结合的未来海洋之城。”为了能使沙雕现场具有更好的景观效果,他们将进一步突破沙雕的静态局限,设计隧道、喷水池,各城市间用桥梁连接,相信场面一定很壮观。“在明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我们力争在中外宾客面前推出舟山沙雕的亮丽身影。”

  随后,在沙雕公司副总经理丁文锡陪同下,记者参观了国内第一个室内沙雕会馆。来到室内沙雕大厅,记者环顾四周:头顶,蔚蓝的天空白云朵朵;脚下,600平方米的沙滩柔软如绵;身边,榕树、古藤等人造热带植物郁郁葱葱;大厅东西两面墙上,分别展示了国际著名沙雕节介绍和历届舟山国际沙雕节的精彩获奖佳作。

  记者得知,目前舟山沙雕协会旗下拥有80多位沙雕手,经常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沙雕节活动。为了推广沙雕艺术,普及现代沙雕知识,公司和当地学校合作,将沙雕引进课堂。在岱东小学和朱家尖小学,试点开设沙画教学。今年,他们特地组织安排了“长三角地区千名小记者看沙雕”实地采访,接受艺术熏陶,吸引更多的孩子们关注新兴的沙雕艺术。

  舟山沙雕首次走出国门

  【见证人】 王敏杰  舟山美术家协会主席

  

  见到王敏杰的第一眼,他那头长发、络腮胡子就给人一种艺术家的印象。他那身黝黑的肤色,也证明他在户外待的时间不短。记者面前,他拿自己调侃:“看我这身皮肤,就是搞沙雕晒成这么黑的。”

  这位1969年出生于舟山定海的青年画家,是如何走上沙雕这条艺术创作之路的呢?这源于2002年第四届舟山国际沙雕节。就在那一届沙雕节上,他和其他沙雕手完成了世界八大奇观《兵马俑沙雕》群塑。“自从我参加了那次沙雕节后,我就离不开沙雕了。”王敏杰说。

  “沙雕就是一种瞬间的艺术,创作这样的作品有一种特别美的享受。”对于专业美术科班出身的他来说,搞沙雕并不困难,只不过这种创作在户外进行而已。说起自己的第一次创作,他对记者用两个词进行了概括“新鲜”、“与想象的不一样”。第一次沙雕创作在王敏杰的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也显得很兴奋,以至于到后来体力有点跟不上。“沙雕真是个体力活儿,在规定的七天创作时间里,在烈日下爬上爬下,真的会吃不消。”王敏杰感叹。原本以为很简单的沙雕,操作起来却十分艰难。为了确保沙雕作品的稳定性,沙雕画总体要呈金字塔形;如果一味追求稳定,也就失去了美的视觉效果,因此需要在局部中多次进行修改,作品也在物理性与美观性中寻找着平衡。海沙的不稳定性也加大了创作难度,一不当心作品的局部就会坍塌。“特别是人物雕像的下巴处,那深深的一道弯,只要头部重量过重就极易坍塌。这对于沙雕手的技法要求很高。沙雕与其他雕塑最大的不同是从局部开始,一气呵成。”沙雕将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有成功,有失败,有沮丧,也有开心。这也成为王敏杰喜欢沙雕的原因。但最让王敏杰享受是那种创作的环境:海风,海水,沙滩,一种置身大自然的感觉,同时又体会大自然的魅力。

  王敏杰几乎参加了之后所有的舟山沙雕节,在一次次创作后,他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来,他已不满足只是创作,也开始结合沙滩上的元素与景观进行整体设计。2005年舟山第七届国际沙雕节,有一组沙雕群像以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作为主线,讲述600多年前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再现了郑和下西洋途中许多国家各自不同的风土人情。这组沙雕群由25个大小组合构成,在创作上改变以往沙雕基部均为浮雕的做法,从而使本次沙雕作品更加丰富和精致。王敏杰正是这组沙雕的设计总监。这组沙雕群总面积为5000平方米,最高处达12米,用沙量超过1万多方。这样巨大的沙雕组合的创作,无论是总体设计和单体雕塑,以及沙雕技巧和创作手法,都是一种不小的挑战。“这么大的作品,工作量大得惊人。每个人在规定七天的时间里除了睡觉吃饭,其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来琢磨创作。”在沙场上,不但要小心翼翼地雕刻、修缮,更要爬到高架上顶着烈日工作。

  2005年夏天,王敏杰收到了来自德国的邀请函。组织者邀请他参加纪念安徒生诞生200周年的国际沙雕节,而他是唯一受到邀请的中国沙雕手。比赛现场,当看到其他来自不同国家的100多位艺术家时,他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不轻。中国驻汉堡领事馆领事特地驱车100多公里赶到现场,为王敏杰鼓劲。在其他沙雕手的鼓励下,王敏杰心态逐渐放松。当最终完成他的作品时,在场的中外宾客刮目相看,纷纷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是我第一次将沙雕带出国门,也是中国沙雕第一次真正走向世界。”也正是这次异国之行,王敏杰和很多蓝眼睛、高鼻梁的国外沙雕艺术家成了朋友。后来,每年的舟山沙雕节也成了王敏杰和他的异国同行交流探讨的日子。“因为我们的热情好客,他们每年盼望着到中国来,到舟山来作客。”

  木匠出身的“沙雕兄弟”

  【见证人】 张伟康 张永康 

  舟山沙雕协会会员 著名沙雕手

  

  张伟康、张永康兄弟俩的出名,应该归功于沙雕节的成功举办。如果没有舟山的沙雕,就没有“沙雕兄弟”这个称号。朱家尖那一望无际的“十里金沙”,彻底改变了他们前半辈子当渔村木匠的命运。“没有沙雕节,我们兄弟俩至今可能仍在定海一个叫小沙的地方,默默地做着祖传的木雕手艺。”

  回想起十年前改变他们命运的首届舟山国际沙雕节,兄弟俩仍记忆犹新,“那场面真的好壮观,那是我们之前都没有见到过的。”哥哥张伟康说道。记得1999年10月举办的首届沙雕节,所引起的轰动用“空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开幕那天,整个朱家尖都沸腾了,原本从未堵车的小镇堵起了车,原本只要10来分钟的行程要开上二三个小时,所有宾馆都挂出了‘客满’的牌子。”热闹的沙雕节自然也吸引了张氏兄弟,他们原本希望依靠自己的木雕水平去露个脸,当他们希望能以兄弟的名义组队参加时,组委会却告诉他们报名在一个月前就截止了。这个消息,无疑把兄弟俩的热情浇灭了一大半。

  “既然来了,就不能空着手回家。”兄弟俩商量后,以“玩票”的心情参加了业余爱好者的友谊赛。虽然木雕跟沙雕不一样,但他们把自己早已掌握的木雕艺术运用到沙雕中。不懂就请教专业沙雕手,倒塌了重新来过,晚上睡在沙滩的破船上,饿了就啃方便面。几天下来,他们完成了高5米、长20米的巨型沙雕《海天卧佛》。来自各国的沙雕选手和游客纷纷围上来参观,人们都竖起大拇指啧啧不已。连当时专程赴会的世界沙雕协会主席格雷先生,也佩服中国民间选手的厉害。“沙雕兄弟”的名声由此叫响。

  经历首届沙雕节后,张氏兄弟陷入一种痴迷,好像他们的生命已不能没有沙雕。他们的当家本领是木雕,但为了沙雕,兄弟俩几乎推掉了原先一直在干的木雕活儿。沙雕是一门综合艺术,结合了雕塑、绘画、建筑等各种形式。钻进去,兄弟俩感觉沙雕艺术真是奥妙无穷。他们将祖传的木雕手艺与沙雕创作融会贯通。沙雕是一件苦活儿,与他们过去的木雕活相比,劳动强度要大得多。一座沙雕一般用沙量都要在数十吨以上,起初他们没有铲车和推土机等堆沙机械,就全凭肩挑手提。沙雕也是—件细活儿,兄弟俩告诉我们,任何一件沙雕作品的创作过程都像个链条,环环相扣,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他们依然还记得在首届沙雕节上创作时的艰辛。由于是第一次创作大型的沙雕,毫无经验。用木雕的技法在创作沙雕,也根本不知道结构要符合物理稳定原理。当他们创作完作品时,其他选手无不称赞,但也给他们指出了不足——头部太大,结构不稳,容易倒塌。兄弟俩听了这个后心里忐忑不安,商量来商量去,决定轮流守在沙雕前,看着沙雕防止倒塌。他们裹着大衣,迎着寒冷的海风,守了十七八个晚上。从那以后,兄弟俩以“舟山沙雕兄弟”的名义参加各地的沙雕节,创作足迹遍布河北、江苏、宁夏等地,还远赴法国、荷兰、新加坡参加国际沙雕比赛。他们陆续创作的《哪吒闹海》、《弥勒佛》、《兵马俑》等作品频繁亮相海内外沙雕节,许多外国观众正是通过他们塑造的沙雕形象而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如今,张氏兄弟已是国内有名的沙雕手。也正是沙雕,改变了他们后半生的生活。“未来的日子,我们希望能通过开发沙雕工艺品来开拓更广阔的沙雕市场。”弟弟张永康谈到了未来的计划。兄弟俩已经将沙雕当成今生的事业,因为他们已经离不开沙雕了。

  [阅读链接]

  沙雕艺术源于100多年前的美国,它是一项融雕塑、文化、绘画、建筑、体育、娱乐于一体的当代国际前沿边缘艺术。如今,沙雕艺术已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多“安家落户”在著名滨海胜地。世界沙雕协会先后授权亚洲、欧美的众多国家举办国际沙雕大赛。目前著名的沙雕节包括美国佛罗里达、加拿大魁北克、荷兰、西班牙、日本、德国、意大利威尼斯沙雕节、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等。

  沙雕是通过堆、挖、雕、掏等手段,将沙子塑成各种造型,一般来说沙雕雕塑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粘合剂。作品完成以后经过表面喷洒特制的胶水加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可以保持数个月。由于沙雕会在一段时间内自然消解,又被称为“速朽艺术”。沙雕真正的魅力在于以纯粹自然的沙和水为材料,体现自然景观、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13 “点沙成金”的沙雕手 ■本报记者  章瑞华  谢国平  通讯员  蒋宇鸿  孟阿荣  2009-08-14 浙江日报000132009-08-1400026;48256F32002924A648257603002F2226[A1-章瑞华≈B1-章瑞华];浙江日报000132009-08-1400025;浙江日报000132009-08-1400024;浙江日报000132009-08-1400023 2 2009年08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