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化休闲

《人民英模》:每个故事都震撼人心

■马媛媛

  从2005年、2006年的《永远的丰碑》,到2007年《红色记忆》,再到《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以及眼下正跟观众见面的大型人物专栏《人民英模》,中央电视台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记录下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各条战线涌现的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其中,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人民英模》,因首次向观众展示许多鲜为人知的英模故事,成为今夏的收视热点。《人民英模》栏目组的制片人和多位编导讲述了该人物系列专题片拍摄背后的故事。

  故事一:首次拍到李大钊的工资单

  总编导张月奎是剧组里的党史专家。以前在北京军区宣传部任副部长的他,曾专门从事过军队将领的编撰工作。2005年制作《永远的丰碑》时他就进组,没想到一直工作下来,竟有四五年之久。他介绍说,人物短片要的不是解说叙述,更希望通过一些和人物有过关联的人们来讲述,这样不仅能增强权威性,更能增强历史厚重感。

  做李大钊那期节目的时候,剧组辗转找到了李大钊的孙子,“李大钊有三个子女,我们打听到他的孙子正好在北京,并与他取得了联系。在西单文华胡同李大钊的旧居,他面对镜头讲述了李大钊牺牲时的情景。绞刑架是从欧洲进口的,凶残卑鄙的敌人为了折磨李大钊,竟绞了他3次。他讲这些的时候,我们心情都非常沉重。”张月奎面色凝重。

  这期节目也将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工资单第一次展现给世人。“当时李大钊的工资一个月200个大洋,但是他把他的收入全都拿来筹建党的组织,以至于他们家里生活很艰苦,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知道后,直接让会计把他的一部分工资送给了李大钊的夫人。我们这次第一次拍到了李大钊的工资单,这是以前老百姓没有看见过的,连我们都十分惊讶。”

  故事二:找到一份至今未解密的特刊

  林祥谦,上世纪20年代工人运动的领袖。编导赵坤现说,“林祥谦的照片和遗物非常少,为了挖掘到林祥谦的故事,我们来到武汉他牺牲的地方寻找线索。”在当地,赵坤现走访了10多家纪念馆,采访了20多位党史专家研究员,并第一次用镜头记录下了林祥谦就义的地方。“在老的江岸火车站还能够看到,群众在今年清明祭奠林祥谦时敬献的花圈。我们竟然还找到了江岸工会俱乐部的旧址,一排平房,还挂着一个牌子。”

  “武汉之行,收获最大的就是在武汉市档案馆找到了一份至今并未解密的关于林祥谦的档案。那是一份特刊,是在林祥谦牺牲后的几个月,党组织为纪念二七大罢工而出的一份特刊,里面详细记载了林祥谦被杀害的经过。”

  虽然找到了一份详尽的资料,但是资料并未解密,想要拍摄更是不太可能。“我们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说服了各级领导,终于拍摄到了这份尘封了80多年的小册子。”特刊里记录着林祥谦被杀害的经过,惨不忍睹,敌人问他一句砍他一刀,一共砍了6刀,他的夫人和几个妹妹,晚上偷偷把他的头和躯干用线缝了起来,埋葬了。“我们看到这些细节的描写时,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可惜因为播出时间的关系,在片子里不能一一讲述。”

  故事三:30多个电话之后

  向警予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2005年《永远的丰碑》做过向警予的短片,因为片子只有50多秒的时间,因此并未做进一步的采访。

  这一次,通过偶然的渠道赵坤现了解到向警予和蔡和森还有个女儿叫蔡妮,今年都80多岁了。为了找到蔡妮,赵坤现颇费了一番周折。“我在网上查到蔡妮曾去参加了湖南溆浦向警予纪念馆的开馆仪式,还曾去向警予在法国留学时所在的学校做过讲演。了解到这些信息,我特别兴奋,顺藤摸瓜往下查,蔡妮是外语大学的教授,我就给学校打电话,给院系打电话,给退休办打电话……30多个电话之后,终于打进了蔡妮的家。”蔡妮一听说要来采访自己讲述母亲的故事,连第二天去北戴河疗养也不去了,激动得晚上不睡觉,非要洗漱打扮,准备水果饮料等待记者的到来。

  蔡妮讲述了很多关于母亲的故事。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被捕。国民党反动派决定在5月1日,这个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里杀害她。

  “向警予视死如归,沿途向广大群众进行讲演,唱国际歌。敌人对此极端恐惧,想使她不再说话,因此他们在她嘴里塞着石头,又用皮带缚住她的双颊,街上许多人看了都哭泣起来。”蔡妮讲述的时候泣不成声,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掉了泪。

  故事四:一封保存70多年的书信

  陈毅安的故事知道的人也许不多。1928年,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后,陈毅安随红五军和红四军一部留守井冈山,任红五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后在作战中腿部负重伤,彭德怀让陈毅安回湘阴老家养好伤再回部队。

  1930年6月,陈毅安伤愈后告别新婚妻子,重返战场,任红三军团第8军第1纵队司令员,长沙战役中任前敌总指挥。7月27日率先头部队首先攻入长沙市区。后敌人向长沙城反扑,陈毅安率部与敌激战。8月7日凌晨,他在掩护军团机关转移时,壮烈牺牲,年仅25岁。

  “我在网上搜索关于陈毅安的信息,无意中发现了一篇陈毅安的儿子陈晃明回忆父亲的文章。他好像是在北京理工大学,于是我立即通过理工大学的亲戚查找陈毅安儿子的联系方式。”张月奎说,那次的联系为这次的采访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陈晃明老人家里,记者看到了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陈晃明和他母亲的合影,还有一封珍贵的书信。“那封信是彭德怀写给陈毅安妻子的,告诉他们陈毅安牺牲的消息。陈晃明给我们讲述了很多,他母亲当年是怎么一天天盼着父亲的消息,收到这封信后他母亲哭得很伤心,讲的时候我们全都掉泪了。”赵坤现说。

  故事五:女儿的家如父亲的作品《清贫》

  提起方志敏,大家想到的最多就是他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等文学作品,“经过采访和重新认知,其实方志敏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军事家。”通过多方渠道,编导白彬联系上了方志敏的女儿方梅。

  “我们一到方梅老人的家,第一印象就是她所住的房子如同她父亲的文章《清贫》一样,一家7口人住在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里,房子的装修和摆设还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她的家住在顶层,7楼,没有电梯,已经78岁的老人每天爬楼梯上下。”

  白彬说,国家已经拨出经费,去收集关于方志敏的遗作遗物来研究,建纪念馆,但是方梅自始至终没有要过一分钱,问她为什么,她说:我的妈妈廖敏临终前告诉我,一切听党的,党告诉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这么多年了,老人家一直过着很清贫的生活。我们采访的时候她就对我们说,其实方志敏没有死,他永远活在人民、活在女儿的心中。”

  故事六:930个字的分量

  乔亚美是进组稍晚的年轻编导之一,进组前3天,一共就睡了不到10个小时,“当时感觉工作强度特别大,老的编导以前做过《永远的丰碑》有过积累,做起来要顺畅一些,而我一开始还不太适应,觉得无从下手,很茫然。”

  乔亚美负责文稿的撰写,以前他在《焦点访谈》栏目,以曝光性的采访报道为主,“从头到尾把整个事件说清楚了就行,基本上10分钟的节目两个小时我就能完成。可《人民英模》别看不到5分钟的节目只有930个字,可这930个字的份量却让我感觉十分沉重。”

  乔亚美坦言,进入《人民英模》组,工作可比以前难多了,“在写谢子长的文稿时,我光看书就看了一整天。因为我知道必须要消化吸收之后才能动笔。文稿一个错都不能出,所以我感觉压力十分大。” 


浙江日报 文化休闲 00014 《人民英模》:每个故事都震撼人心 2009-08-14 48256F32002924A64825760E002CCC7E 2 2009年08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