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浙江建设

长兴从水乡小镇向山水园林型现代化大城市跨越

  “浙江省规划建设示范城市”精彩亮相

  长兴

  从水乡小镇向山水园林型现代化大城市跨越

  长兴之地,钟灵毓秀于太湖南岸,山水交融,人文荟萃;长兴之魂,生生不息于两千年间,披风沥雨,矢志向前;长兴之兴,精心耕耘于宏伟蓝图,谱就华章,明珠璀璨。

  长兴,东临太湖、西倚天目,山水风貌突出、园林艺术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长兴有久负盛名的“长兴三宝”,银杏、青梅、栝楼;有“品茗三绝”,紫笋茶、紫砂壶、金沙泉;更以金钉子、古银杏、扬子鳄三大自然瑰宝闻名中外。

  如今,这座千年古城正在发生嬗变,焕发出勃勃生机,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有历史古城的神韵,又有现代都市的气息。在水乡小镇向山水园林型现代化大城市迈进的征程中,长兴将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等金字名片一一揽入囊中。今天的长兴天更蓝、水更清、人更美、居更佳,这颗璀璨夺目的太湖明珠正展示出迷人的魅力。

  专家点评

  长兴,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多年来,作为浙北的门户城市,长兴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城市空间布局日趋科学合理,逐步形成了县域“一中心四片区”的城乡发展格局。围绕建设山水园林型现代化新兴城市的目标,按照 “拉开框架、增强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品位”的思路,积极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城乡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城市拓展与产业提升、要素集聚与功能完善、形象改善和辐射能力增强的良性互动。近年来,长兴人口集聚速度明显加快,中等城市规模的发展框架初步形成,按照科学发展的新背景和转型升级的新要求,长兴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城乡规划建设的重点逐步由拉框架向增强功能、提升内涵转移的发展设想,明确了建设“现代长兴、活力长兴、绿色长兴”的发展目标,为未来的城乡规划建设确立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随着杭宁、杭长、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的通车和城际铁路的建设,长兴的交通条件更加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更加健全,一个融入区域、功能完善、城乡协调、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多功能、组团式、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将成为太湖之滨一颗耀眼的明珠。

  B

  历史长兴——水乡小镇、人文荟萃

  长兴建城有1700多年历史,当时建有六座城门,城内有三条河道,形似“廿”字状,民居临水而筑,街道依河而建,形成“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格局,保存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元、明、清时以“遥连天目、雄踞太湖、舟车鳞集、水陆要冲”的地理优势,成为苏浙皖边境贸易集散地,是当时江南古城之一。茶圣陆羽撰写了旷世巨作《茶经》,长兴也因此成为茶文化发祥地;明朝吴承恩任长兴县丞时,为写就《西游记》积累了大量素材;长兴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的故乡,至今还保留着他的故居;还有民间艺术奇葩“百叶龙”、仙山宗教文化等,史称“帝乡佛国”、“东南望县”。

  建国初,县城规模仅护城河以内区域,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人口6000。1986年长兴开始实施历史上首轮《城市总体规划》,从而结束了城市建设无章可循的历史,城市建设开始起步,城区开始向护城河外拓展,但由于城镇人口规模较小,经济薄弱,城市基础设施严重缺乏,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直至1998年,县城面积仅5.1平方公里,狭小的街道、低矮破旧的房屋是当时县城的写照。

  F

  uture

  未来长兴——现代都市、璀璨明珠

  浙江省政府在《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把长兴列为嘉湖都市区的重要成员,目标到2020年,长兴将建设成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长兴县委、县政府紧紧把握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加速推进“一中心四片区”、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建设山水园林型现代化新兴城市,致力打造一个多功能、组团式、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

  根据这一目标定位,长兴县将按照“拉开框架、增强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品位”的城建工作思路,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城市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城市功能。一是强化交通接轨。投资10亿元,建设太湖滨湖景观大道,以太湖为纽带,加强与湖州、无锡、苏州等地联系;加快建设杭宁城际高速铁路,进一步缩短与长三角大城市的空间距离,更快地融入长三角,充分发挥一体化进程中的同城效应。二是强化产业接轨。规划建设60平方公里的西太湖(长兴)科教生态城,着力建设“长三角首席蓝领人才培训输出基地、国家级科教生态新城发展的典范”,成为长兴迈向大城市的助推器。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开发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提升产业集聚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强化要素接轨。精心设计载体,主动承接长三角大城市在人才、科技、信息、物流、金融等要素的辐射和带动,增强长兴县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四是强化功能接轨。建设10平方公里的图影高端休闲度假区,打造一个“健康、亲情、生态、运动、度假”为主题的休闲度假区,并规划建设三河湾商务园,为经济开发区提供商业、休闲、居住等高端服务配套,使中心城区与太湖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城市空间有序拓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若干年后的长兴,将成为长三角中心、环杭州湾区域、环太湖经济圈内一块创新创业的热土,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鲜明山水特色和优美生态环境的山水园林型现代化大城市将矗立在太湖之滨。

  N

  ow

  今日长兴——魅力新城、山水园林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山水园林型现代化新兴城市的目标,积极实施“东扩南进、北延西优”的城市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一批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每年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达到30亿元以上,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实现了城市发展与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的良性互动。目前,城市建成区达到38平方公里,城市框架拉大到4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7%,一座功能完善、经济发达、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型现代化新兴城市已崛起于太湖之滨。

  科学规划引领

  在从水乡小镇到山水园林型现代化新兴城市的嬗变过程中,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长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形成了一整套规划编制、实施、管理体系。

  1.完善规划体系。长兴县始终牢牢抓住规划这一龙头,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大手笔建设,形成“一中心四片区三组团”的空间结构。2003年修编完成并实施第四轮《长兴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心城区城市设计》等重要的专项规划,并编制供水、环卫、消防、排水、燃气、交通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面达到95%以上。2007年编制完成《县域总体规划》,实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上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强化对城乡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的目标,形成了科学完善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

  2.提升设计水平。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市规划,严把规划设计关,城市重要规划全部委托国内外一流设计单位设计。县政府还专门聘请国内著名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担任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顾问,把整座城市当作山水园林来精雕细刻,从源头上保证城市建设上品位、上档次。

  3.强化科学规划。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合理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通过建设用地红线、基础设施黄线、生态绿地绿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河湖水体保护蓝线、地质灾害防治黑线等“六线”,进一步强化城乡空间资源管治,使各类规划衔接协调,既有软性目标又有硬性指标,保证实施刚性,使城乡资源共享、环境共保、设施共建。

  4.健全规划机制。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制度,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健全“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规划决策机制,完善政府规划例会审批制度。重大项目规划提交县人代会审议,在全国首开先河。建立审批项目跟踪反馈机制,实行有效的动态监督。

  城市建设提速

  长兴县以建设区域大城市为目标,坚持走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相结合的城市发展道路,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高标准构筑枢纽性、功能性、网络型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城市建设,中心城市的承载、集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1.加快新区建设。龙山新区是近年来长兴城市建设的精品力作,是一个保留着完美绿色生态环境、尽显江南水乡风韵、充分张扬地方文化个性、具有完备城市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新区建有行政办公楼、会议中心、大剧院、图书馆、档案馆等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和完美艺术的标志性建筑,还有齐山植物园、市民广场等,绿化覆盖率达到75%。龙山新区将生态要素与人文要素有机结合,创造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和优美的人居环境。龙山新区的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品位,拉开了城市框架,促进了人口和产业的集聚。

  2.推进旧城改造。近10年来,长兴县通过招商引资,掀起新一轮旧城改造高潮,共改造旧城区地块96个,拆除旧房170多万平方米,竣工商品房230多万平方米,2万多户居民喜迁新居,龙山雅苑、风铃绿洲等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住宅小区相继建成,目前,共有住宅小区(组团)92个,总面积达到340多万平方米。同时,投入建设资金5亿多元,对老城区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更新,并启动总投资5亿多元的城市水系整治工程,建设五座主题公园和35万平方米沿河绿带,老城区整体功能和形象有了新的提升。

  3.完善城市功能。画溪大道、龙山大道、滨河大道等一批高标准的城市主干道和景观型道路先后建成,城市骨架道路网络进一步完善。经过近年来的大投入、大建设,长兴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交通、能源、通讯、环卫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形成相当完备的体系,天然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投入运行,城市容量不断扩大、承载能力有效提高,城市各项公用设施指标处于先进水平。

  生态环境改善

  长兴县在推进城市建设中,既重视规模扩张,更注重内涵提升,在基本完成中等城市功能框架的基础上,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大手笔投入,着力实施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1.园林绿化建设。把握“江南园林风格、浙北水乡特色、帝乡佛国内涵”的灵魂,充分利用长兴特有的自然山水风貌、江南景观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等资源,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先后建设景观生态林400多公顷、街头小绿地80多处及一批大型城市公共绿地,并借鉴古典园林艺术手法,吸收现代园林风格,建成台基山遗址公园、花菇山公园、和睦塘公园等11座城市公园,新增城市绿地780公顷,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三大指标分别达到40%、45%和15平方米,营造了布局合理、植物多样、绿量充分、经络环抱、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使山水景观、人文景观和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山、水、园、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特色,展示“全城皆园、城园相融、山水相间、绿与城市协调相映、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园林城市格局。

  2.生态环境治理。长兴县始终坚持环境治理不动摇,加速推进太湖水污染治理进程,投入巨资建成1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在全省率先实现镇镇建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全县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5万吨。建有农村生态式污水处理池4.1万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面达到75%。建成2座垃圾处理厂、1座生态式垃圾填埋场和257座垃圾收集站(房),县、乡镇、村、户四级联动,“一条龙收集、一站式处理、一体化运作”,农村生活垃圾实行集中统一处理,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生态环境。


浙江日报 浙江建设 00004 长兴从水乡小镇向山水园林型现代化大城市跨越 2009-08-06 2 2009年08月0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