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7月13日电 (记者 巩志宏 李俊义) 侯振清从1974年到开滦煤矿做了一名采煤工,从此一生与煤炭结缘。他经历了煤炭行业的黄金岁月和改革初期的阵痛,唐山大地震时他正在井下作业,见证了开滦以至唐山从废墟中崛起并奋进的历程。
现在的侯振清是一名工会干部,在开滦走向现代企业的过程中,着眼于煤矿工人权益保护的制度化建设。他说:“我的经历,就是煤矿工人与祖国共同成长的故事。”
“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煤炭事业”
“我1953年出生,1970年冬天到滦县董庄子公社做了一名知青。下乡的日子有苦有乐,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村里的煤点不着,我们睡觉时穿着衣服戴着皮帽子还是冻得发抖。我当时就想,将来有机会一定要解决农村缺煤的问题。”
“1974年时,机会终于来了!”侯振清回忆到,“开滦煤矿给了村里一个招工的名额,于是我到开滦赵各庄矿当了一名井下采煤工,一干就是21年。”
“我所在的矿是一个开采近百年的老矿,地质条件复杂,机械化程度低,我从事的是最苦最危险的回柱工作,在45度斜角的工作面上作业,每班要回200多根重达120斤的铁柱子,我虽然是个壮小伙子,但一班下来腿还是发软,小褂一拧就出水。”
“但我立志在井下干出一番事业来,多次谢绝了调到井上的机会。我利用工作之余钻研技术,发明出多种回柱法,提高了工作效率。”
侯振清深刻感受到技术革新给矿工带来的变化,“当时主要的劳动工具是锤、镐、锹等,脏、累、苦、险成了矿工的代名词。到1995年以后,集团全面发展机械化,煤矿工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像我之前从事的回柱工种已经消失了。”
“矿工的生活也没有过去那么苦了。井下开始安装喷雾装置,灰尘大大减少。还装了饮水机和蒸箱,工人们在井下可以喝到热水吃上热饭了。”
最让侯振清印象深刻的是安全问题。“我所在的赵各庄矿过去平均十年发生一次瓦斯爆炸事故,如果全年没死人,矿上要开大会,放鞭炮、敲锣打鼓庆祝,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三十年还没发生一起事故,多大的反差啊。”
“大地震让我感到工人阶级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市发生7.8级大地震,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瞬间被夷为平地。地震发生时,侯振清正在井下工作。
“28日凌晨3点多,我和工友正在工作面上作业,听到地下哗哗地响,接着开始地动山摇,我们拼命抱着柱子才没被甩出去。”侯振清说,“当时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带领工友撤到井下负一千米的一个巷道,爬斜井爬了四个多小时到井口,到地面后才知道地震了。”
说起地震的惨烈,侯振清几次哽咽,但他讲得更多的是震后人们顽强自救互救的故事,“地震以后第三天我就回去报到上班了,职工们尽管家里都有伤亡,但大多很快回来报到,积极展开生产和生活自救。”
“大地震使得开滦煤矿遭受严重毁坏,生产瘫痪,井下积水严重,地面建筑几乎全部坍塌。首先是恢复住房,同时部分职工开始进行井下排水工作,为恢复生产做准备。”侯振清回忆道,“地震后第十天,开滦马家沟矿就出了十车抗震煤,作为矿工,只要出了煤,就是重建家园的开始。当时大家群情振奋,仅半年后,整个开滦全面恢复了生产。”
开滦的复产是向世界证明唐山没有被震垮的标志性事件,极具政治意义。侯振清说:“唐山大地震,让我看到了煤矿工人的力量,感受到工人阶级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祝愿祖国能够更和谐!”
“作为一名新时代矿工,不光要能干活,还要关心企业生存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当好企业的主人。我平时非常注意了解矿业发展形势和国家政策,还随身带着笔记本,把职工群众的呼声随时记下来。”
由于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侯振清1989年和1994年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当时开滦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侯振清和开滦一起经历了改革的阵痛。“在此期间,我利用各种机会,多次反映煤炭企业经营的困境,煤矿工人的生存状况等。1995年,我离开了井下岗位,到集团工会工作一直到现在。”
“1999年12月,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开滦走上了现代企业的发展道路。工会工作也从‘活动型’向‘维护型’转变,近年来集团和谐企业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全员签订了集体劳动合同,每年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从制度上维护煤矿工人权益。集团还把12000多名农民劳务工吸收到集团工会组织中来,实现与合同制职工同工同酬。”
他说:“祖国的发展给工人阶级创造出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舞台。祝愿祖国能够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