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辈们种出来的整块生姜,到如今一袋袋黄色的生姜粉;从以前伤风感冒烧一杯姜茶到现在即冲即服的姜茶饮料;从以前把周围的农村作为市场,到现在瞄准大城市和海外市场……谈起生姜产业的变化,赵家三代种姜人都充满了感慨。永康市塘先镇明星村赵岩财一家60年的经历,折射出农业生产的变迁——
赵岩财:会催芽就是一门手艺,足以养家糊口
生姜,是赵岩财种了一辈子的作物。
山里人苦,几分薄田,种粮食不够吃,只好种生姜,到义乌换点米和盐。“祖祖辈辈,生姜换米的价格‘一换一’,也就是一斤生姜换一斤米。去时是一满担,回时一担满,来去都不歇肩,苦得很。”
“那时候,生姜生产技术很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全靠人的感觉。我的本事就是爬进为催芽挖的地窖里,就平躺在那里,不用摸,不用打开生姜包,自然就知道生姜能不能出芽。”赵岩财说。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温度计被引进了山区,这东西一到,赵岩财的“特技”就成为每个农民都会的本事。“这个技术一推广,生姜的亩产量就跳过了1000斤大关,种姜的损耗降了80%。”
与此同时,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社会上对各类物资的需求一下子增加了很多,五指岩的种姜人也因此得益。
“当时,国家对生姜实行了统购统销制度。”赵岩财说,价格是一斤生姜五毛钱,可以换三斤大米,无形中生姜价格一下子飙升3倍,种姜人几乎在一夜之间由原来的勉强糊口变成温饱有余。
更让种姜人高兴的是,随着统购统销制度的推行,种姜人再也不用出远门四处兜售生姜了,政府派人上门统一收购,再由村民们把生姜挑出山去。
“大家卖生姜都卖怕了,一听说上门收购,真是高兴得不得了。”尽管当时年龄还小,赵岩财还能记得,得知这个政策后,乡亲们干劲十足,纷纷扩大生产。
赵养开:生姜,给我带来了生活的惊喜
从五指岩出去根本没有公路,世世代代出山全靠肩挑手提。“什么苦,种姜人爬山最苦!”赵养开现在还记得当年父亲赵岩财的叹息声。“那时,最怕的是下雨天,或者起雾的日子,一到这种时候,山路就特别滑,担子也很难挑。”
然而,赵养开并没有吃到在山路上挑姜的苦,上世纪60年代,在政府的组织下,一条简易的公路从山区蜿蜒着通向了外界,独轮车可以出了,板车可以拉了,从此,结束了种姜人为了卖生姜在山路挣命的生涯。
山区的种姜人,满怀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上世纪60年代,赵养开当上了民兵队长,入了党,还当过村支书。
更甜蜜的生活还在后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不久,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姜人分得了自己的土地。
经济建设再度掀起高潮。“上世纪80年代初,科学种田成为当时的‘时髦’,县里的农业专家经常上门来指导,一亩已经可以种出2000斤到3000斤生姜,卖到1000多块钱。”赵养开说,那几年,周围的人都愿意种生姜。
“在我们这里,储藏生姜一般靠挖窖,80年代初期,一般人家都会挖上三四个储藏窖,多的人家五六个,每个窖里有三四千斤生姜。”赵养开说,当时社会上“万元户”还很少,但山区种姜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是万元户。
新房子建起来了,新家具从永康县城拉进来,彩电、录音机、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这些以往似乎只能是城里人享受的东西纷纷走进了种姜人的家中,人们的脸上荡漾着微笑。
“1992年的生姜价格非常贵,一块生姜十块钱,最贵的时候是13块钱一斤,很多种姜人家里存着一万多斤生姜,等于存着10多万块钱。”赵养开说,那时的感觉,简直是钱就像生了脚一样,哗哗哗地向种姜人腰包里挤。
赵鑫州:开通“中国生姜网”,开始做起了网上生意
1992年之后的随后几年,生姜的高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种植,价格也一路下降。1995至1997年,生姜的价格跌到两三毛钱一斤,只有1992年的六十分之一,不少种姜人都亏了本。
高中毕业后,赵岩财的孙子赵鑫州决心离开生姜种植这个祖祖辈辈从事的行业。然而在2002年6月,赵鑫州又回到了村里,在山上开荒种了80亩地的生姜。
赵鑫州之所以回来,是因为政府不断出台的鼓励农业产业化的政策。“这些扶持我们种姜人的好政策,使我觉得发展高效农业,绝对是条好路子。”
第一年,赵鑫州在80亩地上整整干了一年,种出6万公斤生姜,赚了2万多元;第二年春天,夫妻俩虚心向老农求教,租来水泵,每天及时浇水。秋天,生姜获得大丰收,产量达15万公斤。
有信心,就更有动力。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赵鑫州开始试行密植间拔新技术:先以传统方式4倍的密度密植,随着生姜日益长大,采用间拔方式疏姜,亩产量一举突破2250公斤。
看到二弟在农业上取得成功,在西安做健身器材推销的大哥赵鑫圭,2006年也回村帮忙,三弟赵鑫杰此时也从浙江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兄弟三人成立了明星山地农庄。这时,三兄弟一条心:“农业产业化一定可以搞好,国家也在提倡,肯定是条好路子。”
生姜像被魔术棒点了一样,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先,人们烧菜时喜欢放入生姜片,可现在干生姜磨成粉更受欢迎;姜茶,原本是把生姜切成姜末后,放上红糖和水煮开后喝,现在却可以像袋泡茶一样即冲即服……生姜,现在不仅仅在菜场出售,它已化身为饮料、糖果、调味品,出现在超市、零售店,甚至越洋过海。
2007年3月,赵鑫州增加了两条姜糖和姜茶的生产设备,把看相不好的鲜姜和老姜都利用起来。因为四川、重庆地方湿气太重,内蒙古牧民野外放牧时太冷,赵鑫州的产品在当地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产值第二年就突破300万元。
生姜做成了工业品,在网上销售也因此成为可能。于是,一袋装生姜制品在各种购物网站被展示,人们卖生姜制品再也不用四处兜售,而是鼠标一点,快递公司就会把产品送上门。2008年,赵鑫州又开通了“中国生姜网”,开始做起了网上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