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祖国》这首歌已在祖国大江南北和海内外唱响50余年,至今不衰。其作者王莘的夫人、83岁高龄的王惠芬老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讲述了这首歌诞生的过程和她的美好愿望。
《歌唱祖国》的初稿在火车上诞生了
“1949年10月1日,王莘到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回来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告诉我,明年要写一首歌颂祖国的歌,并开始构思,如何将心中的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他写了一首又一首,但始终不满意。”
虽然过去快60年了,但说到《歌唱祖国》的诞生,王惠芬老人仍然非常激动。
她回忆说,一年之后的9月,王莘去北京购买乐器,再次来到天安门广场。此时,广场上已经开始装点准备迎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城楼上,工人们正在试挂大红灯笼;广场上,少先队员打着腰鼓、喊着口号。刹那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的旋律涌现在王莘的脑海中。他匆匆赶向火车站,坐上火车后,就跟着火车行驶的节奏谱起曲来。
“上来一个疯子。”车上的人对他的“怪异”行为感到不解。《歌唱祖国》的初稿就这样诞生了。
1950年国庆节前夕,王莘创作完成了《歌唱祖国》。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这首作品。从此,这首歌传唱大江南北。
“其实,从歌词上来看,都是大白话,但就是这样一首歌却震撼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灵。”说到这儿,王惠芬老人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这首歌来。熟悉的旋律中,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画面不禁浮现在记者脑海里。
人们需要“五星红旗”
“经常有人对我抱怨说,现在的人都喜欢听流行歌曲,都忙着追星去了,主旋律的歌曲没人爱听了。听到这样的话,我很伤心,但我坚信时代离不开主旋律,人们需要‘五星红旗’。”王惠芬老人说,她清楚地记得,1993年,跟着心连心艺术团,与王莘来到四川,当轮到大合唱《歌唱祖国》时,王莘非要坐着轮椅在台上指挥。看着他那瘦弱的身影,王惠芬老人不禁悄然站到他身后与他一起指挥起来。“听着台下潮水般的掌声,我哭了,不为别的,就为有这么多人来听这首歌。”
王莘1982年患脑血栓,身体的右半部不能动弹,语言能力差。尽管如此,他依然用断断续续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祖国给了我一切,我要继续为祖国歌唱!”
“王莘用尚能动的左手在画板上继续写曲谱,然后由我‘还原’到纸上。他患病后创作的《摘星星》《每人伸出一只手,推着地球朝前走》等歌曲多次获奖。” 王惠芬老人动情地说。
据王惠芬老人介绍,王莘生前曾多次说:“我一生虽然写了很多作品,但我认为只写了两首歌曲,一首是用音符谱写的《歌唱祖国》,另一首是我至今仍然在用心灵谱写的‘歌唱祖国’。”
“我要活到120岁,多看看祖国发生的变化”
很多人都说王惠芬是王莘的精神支柱,20多年里,王莘不论去哪里活动,王惠芬都陪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王惠芬还是一名癌症患者,而且已经与病痛进行了40多年的斗争。
“1962年,我被查出患有宫颈癌,1996年又查出患有乳腺癌。看着周围得癌症的一些人整日愁容满面,数着日历牌过日子。我觉得我不应该这样,我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与病魔作斗争。”王惠芬老人不服输地说道,“我总觉得,一个人不论是健康还是生病,都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有质量。”
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王惠芬坚持治疗与运动以缓解病情,还参加了“天津抗癌百人合唱团”,与很多癌症患者一起,以文艺演出的方式,展示癌症病人抗击病魔的勇气和精神。
“我今年已经83岁了,有6个孩子,现在,子孙满堂,过得很幸福。但我觉得我还是个孩子,好奇心很大,对很多新东西充满了好奇。我觉得我现在越活越有意思、越活越年轻。”老人开朗地说。
“我12岁就参加了革命,从旧中国走向新中国,60年来,看着祖国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越过越好,我觉得我应该好好活着。”老人感慨地说,“家里人都祝福我长命百岁,但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120岁,不为别的,就为多看看祖国每一天发生的变化,亲眼看着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采访结束时,老人告诉记者:“今年国庆,我要去北京看看,看看新北京,看看天安门城楼,看看五星红旗,为伟大的人民共和国庆生。”
新华社记者 周润健 (新华社天津7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