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从美国NOAA风暴准备计划学点什么
· 农民学会“种地看手机”
· 气象信息也可以是一种农业“新能源”
· 为什么这个镇怕涝,一看防御规划全明白了
· “气象下乡”:农村防灾的聚变效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气象信息也可以是一种农业“新能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梁灿伟发现农民习惯把“气象”这个专业名词挂在嘴边了。

  “他们见了我,问的不是‘天气怎么样’,而是‘气象怎么样’。”这种新式问法,梁灿伟一开始还觉得挺别扭,农民一句埋怨让他听得乐了,“还不是你每天和我们说气象信息学的。”

  梁灿伟说,一开始许多农民并不把天气预报太当回事,觉得凭过去的老经验照样也能种好地,但是渐渐他们发现,许多老经验不管用了。“春笋一样捂,可是出芽的情况越来越早,我告诉他们,那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了,不能捂太暖了,农民们一听全服了。”

  记者在德清牧歌花卉种植公司,看到了种植在大棚里的铁皮石斛,大棚上安装了控温和加湿的装置。公司负责人杨新武告诉记者:“铁皮石斛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很高,温度基本上要控制在25~30摄氏度之间,低于5摄氏度或是高于35摄氏度都会让它停止生长。湿度要控制在60%至80%,90%以上的湿度就容易被病害感染。”

  像这样的种植大户,协理员基本上要提前通知一周的天气变化。“如果看到几天后温度升高,我们就不用烧煤加温,如果湿度高,加湿器就可以提前关闭,不用再喷水,这样一来,可以帮助我们节省不少的燃料费和电费。”

  过去靠天吃饭的农民发现,气象预报原来并不是“事后诸葛亮”,那些看起来恼人的天气不仅可以预防,还可以拿来“利用”,成为农业生产的一种“新能源”。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日常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德清县还将与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共建江南大湿地卫星遥感生态监测基地,并推广太阳能、风能、云水资源适用技术,计划利用率每年增长10%。

  不仅服务生活,更是在服务经济直至生态,气象信息正在德清农村中产生惊人的聚变效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气象信息也可以是一种农业“新能源” 2009-7-13 浙江日报000102009-07-13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