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从美国NOAA风暴准备计划学点什么
· 农民学会“种地看手机”
· 气象信息也可以是一种农业“新能源”
· 为什么这个镇怕涝,一看防御规划全明白了
· “气象下乡”:农村防灾的聚变效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7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气象下乡”:农村防灾的聚变效应
本报记者 余 华 德清县报道组 李剑民
  “7月8日,出梅。”

  同样是一条气象信息,搁在普通人身上,也许就是个“不会下雨”之类的出行指南。

  不过,在德清县洛舍镇气象协理员梁灿伟看来,这条信息对于农民的价值可太大了。“出梅后长时间的晴热天气,将直接影响接下去农民该怎么种菜、采茶、养鸡、喂鱼。”

  七八月,浙江又进入了气象灾害多发季节,而此时的德清,则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气象下乡之路”。每天,散布在农村的51块气象信息电子屏会滚动播出当天的气象数据,12个乡镇的气象协理员负责把重要的气象信息以短信的方式发到800个农业大户的手中,一旦遇到突发灾害性天气,由县气象局发布的防控信息将在10分钟内发布到全县的166个村。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新农村建设气象工作示范县”,德清的“气象下乡”让过去靠天吃饭的农民发现,气象预报原来并不是“事后诸葛亮”,那些看起来恼人的天气不仅可以预防,还可以拿来“利用”,成为农业生产的一种“新能源”。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气象下乡”:农村防灾的聚变效应 本报记者 余 华 德清县报道组 李剑民 2009-7-13 浙江日报000102009-07-13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