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激发县域活力 促进科学发展
· 浅议经典文化教育
· 浅议经典文化教育
· 后危机时代的五个趋势
· 谨记“自己也是百姓”
· 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 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揭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李天纲
  由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历史悠久,中国文化的内部有很大差异,换句话说,就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有人说,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甚至大过欧洲:一个东北人去广东,另一个西北人在上海,很难听懂当地的方言,境况比一个柏林人在巴黎更感窘迫。我们说:中国是一个“天生的多元文化”社会,这几乎是举世公认的。

  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并不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幸福生存的天堂。举两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知道,直到清末民初,东、南、西、北的中国人都还居住在不同样式的住宅里。上海有“石库门”,北京有“四合院”,广东有“围村”,陕西有“窑洞”,客家人住“土楼”、江南人住“水乡”。它们都是按照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建造的,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最近几十年,我们看到的景象却是,整齐划一的单调建筑样式替代了多样性的古代建筑。从深圳到哈尔滨,从上海到西安,常常按照同一张图纸来建造楼房。现在想要看到一点不同的建筑,必须在休假期间去朱家角、周庄、丽江这样的旅游景点,如参观博物馆一样地端详着这些“古董”。

  另一个例子,关于“语言多样性”。历史上,国语、英语、法语、江苏话、浙江话、广东话等各地方言和上海的本地话同时流行。正是在这种“语言多样性”的基础上,我们不仅保存和发展了“京剧”、“昆剧”、“沪剧”、“越剧”、“锡剧”、“淮剧”,也引进了中、英、法文的话剧、电影等“文明戏”。然而现在,这种“语言多样性”大大削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确为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滥用这种动力,导致发展性的破坏,可能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当然,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如果保存恰当,将对人类文化作出自己越来越多的贡献。中国人今天给世界提供的“文化多样性”,应该是“多”,而不是“一”。也就是说:中国呈现给世界的,应该是它丰富多彩的文化,而不仅仅是“民族性”、“独特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李天纲 2009-7-13 48256F32002924A6482575400009484B[A5-李天纲≈B1-江于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