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专版
3  4  
PDF 版
· 推进整岛连片整治 建设和谐渔农村新社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7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推进整岛连片整治 建设和谐渔农村新社区
普陀区新渔农村建设惠及千万渔农民
  大桥新时代 魅力渔农村

  ——舟山市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纪实

  有“千岛之都”美称的舟山,随处可见一幅幅人与自然相和谐,现代化城区与山海景观、田园风光、渔家风情相辉映,充满生机的群岛风貌图——

  远眺白沙岛,一幢幢雪白外墙的楼房坐落在绿岛之中,奔驰在环岛公路上的高尔夫球场专用电瓶车,是岛际生活区与景区连接的唯一交通工具,成为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上了码头,别致的灯吸引着人们,悬着的路灯是仿渔灯,三色相间的桅杆灯成为渔家客栈门前招示灯。用杉木条制成的船型花坛,草花绽放,点缀着岛上的主要道路,这就是有钓岛之称的白沙港村。

  在沈螺线旁的展茅街道干施岙村,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民房错落有致地落在郁郁葱葱的香樟树丛中,村前村后道路整洁,果树环绕,24块讲述中国“二十四孝”典故的木牌竖立道路两旁,村里不时传来悠扬的乐曲声和孩子的嬉笑声,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村美人和的新农村。

  这是舟山市委、市政府围绕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工作目标,突出渔农业增效,渔农民增收,渔农村增美,全面统筹并扎实推进村庄示范整治建设,渔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显著改善,渔农村精神文明面貌有了可喜变化,渔农民收入有了持续较快增长,渔农村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创新务实

  建立起渔农民受惠的长效机制

  思路决定出路。近几年来,舟山市委、市政府高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始终把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不断探索符合舟山实际的工作思路,从平台搭建上形成有利于城乡统筹的工作机制。

  从2003年底起,舟山市创造性地实施开展了连续六年为期两个阶段的“暖人心、促发展”工程,从促进渔农民增收、就业培训帮扶、扶贫帮困、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入手,建立了为渔农民长效服务的工作格局。

  2006年,按照中央、省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舟山市委、市政府又一次创造性地提出并开展创建“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体制创新”渔农村小康社区的活动,全方位推进渔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建立了渔农村统筹建设和渔农民受惠的长效机制。

  2007年下半年起,在全市渔农村又建立“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和服务模式,形成了大事不出乡镇、小事不出社区的“即事即解”工作体系和服务平台。这些载体,把村庄整治工程有机地化解于其中,有效地推动了城乡统筹建设和发展。

  至今,舟山市已累计启动整治建设的村342个,占整治建设村总数的82%;创建了市级示范村48个,其中已被命名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31个;启动了89个已整治村污水治理项目的建设任务,实际已完成了60个村的验收。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康庄工程进展顺利,率先在全省实现等级公路硬化率100%,渔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系统建成并正常运转。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庄达406个,全市基本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渔农村环境不断“亮化、绿化、美化”。河道整治步伐加快。

  循序渐进

  有特色地推进村庄整治建设

  针对舟山地处海岛,岛屿分散,共享性差,以及特有的地理地质和自然历史风貌,舟山市立足实际,差异化、渐进式、有重点地推进村庄整治建设。

  对不同条件的村庄实施分类指导和建设。区位条件好的村,通过引进项目,整体迁建,建设新村,特别是一些依托项目开发而实施的“小岛迁、大岛建”进程中的村庄整体搬迁。经济基础一般的村以改路、改水、改厕、治污和垃圾集中处理、拆除违章建筑、村庄庭院绿化为主要建设任务,搞好环境面貌提升工作。对于经济条件稍差的村,重点整治 “脏、乱、差、散”现象。在推进方法上,小乡小岛实施整乡整岛整治,大乡大岛实施连点成片推进。在整治建设内容上,全市总体以“三清、四改、五化”即清生活垃圾、清乱堆乱放、清乱搭乱建;改水、改厕、改线、改污;硬化、亮化、洁化、绿化、美化为重点,具体工作中以村内道路硬化、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庄绿化、卫生改厕、生活污水治理等五个项目为重中之重。同时随着渔农民生活生产环境需求的发展变化,不断提高整治建设要求,丰富整治建设项目。

  在整治建设中,突出特色立村。按照“一村一品一特色”的要求,通过对道路、卫生、饮用水等基础设施的改造与提升,以及对村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传统文化、特色产业等方面的保护、挖掘和开发,打造了一批渔农村特色村庄:

  ——定海马岙“青青世界”的生态旅游村;

  ——岱山双合“石壁残照”的旅游观光村;

  ——嵊泗田涂“吃在渔家、住在渔家、玩在渔家、乐在渔家” 的渔家乐村;

  ——普陀莲花村成为山海景观奇特、生态环境绝佳、渔乡风情浓郁的“乌塘风情”特色旅游村。

  此外依托小康社区创建,建成了一批综合示范、经济发展、就业充分、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等形式各异的特色社区(村),精心建设成为综合示范性强、富有海岛韵味的新渔农村,从整体上提升舟山渔农村形象。

  统筹兼顾

  全面建设渔农村新社区

  村庄整治建设是新渔农村建设的工作载体,核心和本质是促进渔农村经济的发展、渔农民的增收、渔农村的和谐。

  舟山市把村庄整治建设和渔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村庄规划和建设中积极引导渔农民发展特色渔农业基地、渔农家乐。

  白沙乡是个只有747户人家的海岛小乡,与沙雕故乡朱家尖一衣带水,在村庄整治中,充分利用独特的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海钓、渔家乐和渔家客栈,小岛上现已发展各类渔家乐经营户22家,拥有15家客栈,成为游客海钓和海岛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村民陈存明告诉道,他开了七八年小店,看到近两年小岛旅游热,于是,他与阿姐合资投入30来万元,开起了这家“海钓乐园”客栈,5月8日开业至今,营业额已有5万元。

  2008年,全市休闲渔农业旅游村(点)总数达到89个,经营户1132户,年接待游客224.2万多人,营业收入达到1.76亿元。

  舟山还注重把整治建设和“经济强镇(中心镇)”、“中心村”打造相结合,在出台政策扶持发展,推进土地、人口、产业等要素集聚的同时,引导渔农民发展和投入本地特色产业,在产业集聚和创业激励中实现再创业,同时十分注重农房建设对经济的实质性推动,鼓励渔农民修建住房,累计新建渔农民住房41.7万平方米,改造危房旧房34.1万平方米。注意把整治建设和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要求,通过加大村庄整理力度,积极盘活集体资产,把村庄整治建设过程变成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升值、消灭集体经济空白村的过程。渔农村多种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直接带动了渔农民的增收。

  舟山率先实施渔民转产转业计划,通过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带动就业、自主创业等多举并行,促进渔农民转移就业。2004年以来,全市“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培训数达到14万人,其中渔农民转移就业培训8.1万人,有6.5万渔农民实现转移就业。2008年,舟山市从事二、三产业渔农村劳动力人数增加到28.39万人,占全市实有渔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72.1%;渔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已占到其全部收入的50%。2008年该市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67元,居全省各市的第三位,收入比2007年增长16.9%,这是自2004年以来,该市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五年位居全省首位,增速连续五年超过城镇居民增速,连续五年超过二位数增长。

  他们把整治建设与改善渔农村基本民生相结合,促进渔农村和谐。针对舟山岛屿众多、居住分散的特点,对居住条件不佳的悬水岛屿,按照“小岛迁、大岛建”战略要求,异地跨区域集中建设和安置;对偏僻村落或规划中需要搬迁的村庄,有条件的整村整体搬迁,缺乏条件的在规划指导和控制下逐步搬迁集聚;对中心村庄和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加强建房控制,加快农房集中改造。随着一批“乐业公寓”、“希望公寓”、项目安置小区、渔农家乐村的建设和形成,渔农民的居住和发展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按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向渔农村延伸和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的要求,较好解决了“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就医难”等问题。全市所有社区(村)都建有教育活动室、卫生服务站、劳动保障站、社会救助站、文体活动场所。从2004年起实施了60周岁以上渔农村老年人“以奖代保”政策,全市有10万多人享受这项惠民政策。对渔农村困难家庭实现“两个至少”目标:即在每户家庭至少有1人挣现钱、无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要有1人拿救济现钱的基础上,2007年起实施了渔农村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三年减少2000户计划。

  2008年,舟山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1.96:1,为全省最低,城镇化水平达到 61.91%,舟山城市与农村趋向协调发展,城乡差别在缩小。

  在访问中,群众几乎一致认同,他们口袋里的钱比原先多了,生活过得比城里人还滋润。“千万”工程确实是保稳定、得民心、利百姓、促发展的一项德政工程、惠民工程。

  随着“海上浙江”的加快建设和大桥时代的到来,舟山这座千岛新城将展现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魅力,舟山渔农村也一定会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秀美。

  (姜论海 顾 挺)

  一幢幢渔民新居或依山而筑,或沿海而建;一个个村庄或小桥流水,或绿树红花;徐徐海风中,村民们或悠闲地散步、对弈,或三五成群地跳健身舞……据了解,普陀区渔农村中约有三分之一建起了村民休闲的公园和绿地,一些渔农民欣喜地说如今阿拉的生活不比城里差哩。

  普陀区共有渔农村社区50个,近几年该区在新渔农村建设中把推进渔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变革贯穿村庄示范整治全过程,注重整治与促进渔农民增收、促进人口集聚、促进渔农村社区和谐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03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村庄示范整治建设资金11.6亿元,整治覆盖面达80%,有13个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连续五年获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考核优胜县(区)称号。2008年全区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00元,同比增长16%,连续5年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在新渔农村建设中,该区注重整治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统一,加快渔农村生产方式变革,促进渔农民持续增收。坚持科学整治理念,科学编制乡镇区域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及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并重视体现村庄的个性与品位。同时采取“保护与修饰”、“整治与改造”、“培育与新建”等模式,对不同村庄因地制宜进行整治。如对白沙岛采用的是“保护与修饰”的整治模式。整治中通过适当的修饰和点缀,把渔村原来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很好地保护了下来,展现了渔村新风貌。

  该区还坚持凸显产业特色,积极培育发展“渔家乐”、“农家乐”等高效生态特色渔农产业。如对国家级风景区朱家尖岛上的莲花村整治时,发挥其紧邻乌石塘景区的优势,在美化、绿化、亮化、洁化整村环境的基础上,突出建设具有海岛风情的渔家客栈、餐饮及旅游服务区、文娱休闲区等。目前全区共发展渔农家乐特色村8个,渔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点23个,经营渔农户360户;2008年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创旅游收入6820万元。

  在村庄整治中,该区还注重整治与促进人口集聚相结合,加快渔农村生活方式变革,培育现代新型渔农民。该区着重推进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渔农村人居环境。并打破行政界限,鼓励资源匮乏、基础薄弱、条件艰苦的小岛渔农民及重点风景旅游资源保护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偏远村落的渔农民整体移民搬迁至中心村居住或在城区分散落户。同时,该区大力推进渔农民住房建设。村庄示范整治开展以来,全区共建设渔农民集中居住小区60.6万平方米,集聚渔农民12670多人,整理宅基地2823亩,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9.1亿元。深入实施渔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渔农民素质提升。

  去年来该区还在渔农村全面推行了“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模式,全区4200多名基层干部已走访群众近11万户,入户率90.0%,累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480余件,保障了村庄示范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孟阿荣 谢国平)

  ↑ 朱家尖福兴社区的“香荷新村”

  王劲风 摄

  ← 整治后环境美游客多,捕鱼郎办起渔家排档

  倪立刚 摄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由舟山市渔农办提供)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推进整岛连片整治 建设和谐渔农村新社区 2009-7-9 浙江日报000082009-07-0900003;浙江日报000082009-07-0900010;浙江日报000082009-07-0900011;浙江日报000082009-07-0900008;浙江日报000082009-07-0900004;浙江日报000082009-07-0900014;浙江日报000082009-07-0900009;浙江日报000082009-07-0900006;浙江日报000082009-07-0900007;浙江日报000082009-07-0900013;浙江日报000082009-07-0900005;浙江日报000082009-07-0900012;浙江日报000082009-07-09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