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要闻
3  4  
PDF 版
· 铁人精神永不过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
铁人精神永不过时
本报记者 杨军雄
  历史档案:这是一个将被记载在新中国石油工业史册上的历史性时刻:截至2009年3月22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0亿吨。

  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大庆油田以持续稳产高产,为共和国经济巨轮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

  时间回溯到1959年9月26日,那天的16时,位于松辽盆地上的松基三井在人们期待的目光中喷出了滚滚油流。适逢新中国10周年国庆前夕,这个新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只有玉门、延长、独山子等三个小油田,石油产量仅为12万吨。街上的公共汽车要靠沼气或煤气运行,车顶上装着一个引人注目的巨大气包,一路招摇过市,发动机不时会发出“劈啪”作响的声音。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彻底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更被舆论认为改变了世界石油工业的格局,改变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而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大庆油田创业者,创造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不仅成为大庆油田岁月年轮里最深的纹路,也已经凝聚成催人奋进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

  铁人精神永不过时

  “油田铁人”王进喜早已成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在他身上,凝结着让人们激奋的种种精神元素——爱国、自立、自强、拼搏、创新……

  6月下旬,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大庆油田,首先来到王进喜工作过的1205钻井队作业现场,和工人们激情满怀地唱起歌曲《踏着铁人脚步走》,鼓励他们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为祖国建设加油。

  50年岁月倏忽,记者踏上松辽平原追寻关于铁人的记忆时,强烈感觉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环境怎样变化,铁人精神都已在这里深深扎根。

  “人拉肩扛”装卸几十吨重的钻机

  在大庆,记者找到了已经年近古稀、50多年前就在铁人队伍里担任钻井工的许万明和钻井柴油司机陈福勋。如今在大庆安度晚年的两位老人时常会到各处转转,看看日新月异的城市和越来越先进的钻探设备。

  “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铁人精神的支撑,就很难取得这样的成就。”许万明说,当年大庆面临的困难难以想象。

  1960年3月15日下午,许万明跟随王进喜从甘肃玉门乘火车出发,经过10天时间抵达大庆萨尔图车站,参加松嫩平原石油大会战。一下火车,他发现,那里是一片荒原,天气寒冷,没有公路,就连吃住都成问题。但是,王队长想的跟大家不一样,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

  “更困难的是,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够,还要及时将几十吨重的钻机从火车上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许万明说。正当大伙儿犯愁的时候,王队长激励大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经过3天3夜奋战,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迎着寒风矗立在荒原上了。

  在陈福勋老人记忆中,最强烈的是王进喜“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中国工人阶级的责任感。他还清楚地记得一次思想讨论会,会上有人抱怨吃不饱,生产条件差;有人诉说家里困难。王进喜却说,这矛盾、那矛盾,国家缺油才是最主要矛盾;这困难,那困难,社会主义建设油不够用,才是最大困难;现在油田找到了,我们要多吃点苦,少睡点觉,自觉替国家承担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在铁人言行感召下,1205队首口萨55井于当年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当时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凭借“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那股劲,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共打井19口,完成进尺21258米,接连创造了6项高纪录。

  王进喜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动滑车。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研究改进泥浆泵。他经常说: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1961年春,部分井队为了追求速度,出现了忽视质量的苗头,连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为了扭转这种倾向,1961年4月19日,油田召开千人大会,对钻井质量问题提出严肃批评,这个日子被人们称为“难忘的四一九”。事后,已是大队长的王进喜带头背水泥,把超过规定斜度的井填掉了。

  队史陈列室是搬家必带的传家宝

  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忘我工作。

  1205钻井队现任队长胡志强说,因为钻探任务的特殊性,全队每隔数月就会搬一次家,但是他们一定要带着一间队史陈列室,因为它是1205队的传家宝。

  走进这间由工棚搭建的队史陈列室,记者看到,一张张记录了铁人王进喜带领队伍发愤工作,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珍贵历史照片,“铁人钻井队”、“钢铁钻井队”、“卫星钻井队”、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300多项荣誉。胡志强说,“走进1205门,先忆王铁人;要问苦不苦,读读英雄谱;遇到挑战时,想想泥浆池。”

  50年来,1205队始终用铁人精神教育职工。

  在铁人精神的影响下,1205队取得了辉煌成就。从1960年至今,1205钻井队已累计钻井1860口,进尺230多万米,相当于钻透261座珠穆朗玛峰;创下了数十项世界级和国家级的钻井纪录。2006年成功打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口长水平段取芯水平井,取芯长度首创全国记录。2008年又创出表层井60口、进尺7.1万米的近10年内全国最好水平。

  1205队还将铁人精神带到了海外。2006年2月,1205钻井队第十八任队长李新民率领海外项目组到非洲的苏丹施工。一到苏丹,他就问:“这里清关最快需要多长时间?什么时候能正式开钻打井?”和当年铁人刚到大庆时一样的问话。

  然而,设备运抵后,难题就出来了。苏丹天气异常炎热,地表温度经常高达50摄氏度,别说干活,就是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也受不了。李新民和队友克服困难,清点、搬运,每天要干12个小时以上。嗓子发炎、中暑、满嘴起泡……最后,他们6个人只用6天时间,完成了一般需要10多人花一个月才能完成的清关任务,创造了中国石油长城钻井公司海外清关人数最少、时间最短的纪录,赢得了甲方称赞,让“铁人”的旗帜飘扬在了海外市场。

  “储量上亿在十年,

  箭头朝上到百年”

  今年是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50年来,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大庆油田创业者,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如今大庆油田又提出了“原油持续稳产,整体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矿区,创建百年油田”的战略。创建百年油田,意味着已经创造出奇迹的大庆还需要持续高产稳产,谋划百年企业大业。油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面对着目前油气资源逐渐减少、开采难度不断增加的实际情况,过去埋头搞生产的大庆人开始了二次创业。

  大庆油田公司干部和职工已经形成共识:二次创业,困难程度不亚于一次创业,现在的大庆油田公司,不再需要人拉肩扛,也不必用身体去搅拌泥浆,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依然要继承发扬,科学创新的精神更要弘扬。

  为确保实现百年油田的目标,大庆油田提出了“储量上亿在十年,箭头朝上到百年”的勘探目标,所谓“箭头朝上”就是在2060年前每年提交原油探明储量8000万吨到1亿吨。大庆人依靠勘探思路、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了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到2008年底,已经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就达到5287亿立方米,使大庆油田成为我国东部的第一大产气区,从战略高度平衡和改善了我国油气资源的宏观布局。

  此外,大庆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原油采收率,支撑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大庆利用世界领先的聚合物驱油开采技术,实现年产1000万吨的规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目前大庆科研人员正在研发微生物采油技术,挑战世界同类油田采收率极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铁人精神永不过时 本报记者 杨军雄 2009-7-8 浙江日报000032009-07-0800016;浙江日报000032009-07-0800009;浙江日报000032009-07-0800015;浙江日报000032009-07-0800014;浙江日报000032009-07-08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