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规划建设示范城市”精彩亮相
义乌
从浙中小城向国际商贸名城的飞越
“浩浩商贸城,浓浓国际情”。义乌市是人文荟萃、商机无限的商贸名城,行走于义乌城乡大地上,新奇、冲动和灵感会时刻伴随着你。
在这座没有围墙、天天都是博览会的城市里,除了有太多的繁华、拥挤甚至狂热之外,同样有着很多的宁静、悠然甚至怀古的场所。既有“骆丞草檄气堂堂”的宾王公园,也有“别有风怀忘不得,夕阳红树照乌伤”的绣湖和义乌江两岸绿色长廊。今天的义乌秉承着亘古至今那“右擅湖光,左带江流,襟溪带湖,青岩黄檗,诸山环列于前后”的恢弘气势,吸纳着、馈哺着120万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在这个恒久言变,经历过快速膨胀,而今又注重精妙的非凡时代,义乌正从容地进行着向国际商贸名城的跨越,凝神聚气,打造一座星辰般熠熠生辉的城市。
B
从小城走来
efore
义乌,位于浙中盆地东缘,距杭州120公里,距宁波150公里。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义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义乌人自古就有“鸡毛换糖”的经商传统。从1984年第一轮城市总规编制以来,城市规划始终引领着义乌城市的有序发展。1984年,义乌主城区建成区面积仅2.8平方公里、3.5万人,通过“兴商建市”,拓建旧县城,城市按照小城镇的标准进行规划建设;1990年第二轮城市总规编制时,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6.2万人,总规确定城市性质为“浙江中部地区交通枢纽,以小商品市场为特色的综合贸工型城市”,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城市用地沿义乌江两岸发展,初具小城市规模;1997年第三轮城市总规编制时,建成区面积14平方公里、15.8万人,总规确定城市性质为“现代化商贸名城”,通过实施城市化战略,以工贸联动催生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市经济开发区二期、北苑工业区与各镇工业基地,实施旧城改造(包括新建绣湖广场)和宾王路商贸中心建设,构筑中等城市;2000年第四轮城市总规编制时,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36.2万人,总规确定城市性质为“现代化商贸名城”,按“一主三副,多核组团”的都市区概念进行规划,实施国际化战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积极发展大城市,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123万人(其中主城区100万,副城区23万人)。
F
uture
打造国际商贸名城
在过去的近十年里,义乌紧紧抓住城市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围绕建设现代化商贸城市的发展目标,以高起点规划为龙头,整合市场资源,改善发展环境,推动城市发展,带动农村新社区建设,成功实现了由浙中小城到国际商贸名城的蜕变。今天,义乌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国际小商品创造中心、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的发展战略,为城乡规划和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浙中城市群将成为我省第四个增长极的战略机遇,义乌在规划和建设中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发挥特色优势,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和强化主导功能,提高小商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安排和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强城市空间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不断提高城市人文的凝聚力。
专家点评
N
ow
神话般崛起
根据省人大审议通过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和按照义乌市域总体规划,到2020年义乌全市城镇总人口将达到160万~190万人,其中主城区人口规模120万,主城区用地规模控制在150平方公里左右。市域城市化率达86.4%。主城形成廿三里、国际商贸城、中心区、江东区、后宅、城西、北苑、开发区三四期八大分区,同时积极发展义北、义南两大副城区。建设“一港、两高、四铁、多通道”的对外交通框架体系,预留轨道交通廊道,发展现代化大交通。
加强规划接轨,优化大环境
义乌将加快融入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步伐,依托杭长客运专线和杭金衢高速拓宽等契机,加强大区域的经济互动能力,尤其是强化义乌商圈的影响力,着力推进城市金融商务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和工业开发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义乌的优势条件,加快推进义乌国际化进程,增强义乌在区域经济中核心功能;加强交通接轨,充分利用一体化进程中带来的同城效应,进一步加强与区域性大城市和浙中城市群内部的交通接轨;加强要素接轨,在搞好产业接轨、交通接轨的同时,加强规划引导,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合作平台,进一步实现人才、科技、信息、物流、金融等方面的接轨。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自身实力
义乌市将围绕“国际商贸名城”的目标定位,整合资源、增强合力,在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上下功夫,加快提升义乌城市品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力争把义乌市建设成为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国际小商品创造中心、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和区域物流高地、区域金融高地,并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生态人居建设。
不难想象,若干年后的义乌市将成为世界各地客商的高度云集之地,贸易汇通全球、人才百川归海,义乌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以其在国际小商品贸易中突出地位,跻身于世界名城之林。
十年间,义乌投入城市建设资金1500多亿元,相继完成了廿一世纪商贸中心、旧城改造暨市民广场、江滨绿廊、城市外环线、会展体育中心、文化中心一期、国际商贸城(一、二期和三期一阶段)、铁路新客货站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建成几十个现代化城市小区,城乡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明显改善,城市承载能力大幅提高,生产功能得以增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生活环境良好的新农村社区大量涌现。义乌市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并被列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和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市,2006年11月,义乌作为浙江省第四轮强市扩权唯一的试点县(市),被赋予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义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短短十年,义乌城市建设完成了一般城市需要经历几十年才能达到的高度,国际商贸名城已初步形成。
突出科学规划的龙头作用
在从浙中小城到国际商贸名城的蝶变过程中,高起点的城市规划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义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坚持科学规划,严格实施,切实管理,使“龙头”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精心编制市域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镇总体规划、大量的各类专项专业规划、详细规划和各层次的城市设计,市政府每年投入的规划编制经费达千万元以上,使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得以全覆盖。
树立城乡一体化规划思想
按照城乡统筹理念,把城市、农村作为整体进行规划建设。义乌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率先编制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规划确定了“一核、两类、三区,93个农村新社区”的空间结构,加强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环卫、道路、给排水、公交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实现城乡同步发展。
坚持集约化规划
始终把集约化理念融入规划编制实施全过程。按照国际商贸名城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三中心、两高地建设”,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引导人口、资源等诸要素向“三新”集聚。通过拆迁改造、腾笼换鸟、提高规划控制指标等途径,努力以资源代价最小化获取产出、效益最大化。努力提升国际影响力,为引领区域整体发展创立更好的平台。
坚持特色化规划
树立以特色创品牌的竞争理念,把城市特色和个性的构建作为城市规划的重点方向。2007年,确立“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国际小商品创造中心、国际小商品会展中心和构筑区域物流高地、区域金融高地”为城市主导功能,以国际商贸城、城市金融商务中心和文化会展中心建设为重点,编制完成了市场、物流等各种新规划,加强重要区块、地段城市设计与协调性审查,充分体现商贸、人文和生态特色。
坚持法制化规划
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建设一盘棋”,健全“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规划决策机制,建立了规划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推行以“三公示、三公布、一报告”为主要内容的“阳光规划”制度,出台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城乡规划技术管理规定等,全方位深化规划管理验收体系,通过地上地下建设规划的全面验收,确保规划落地。
创新城市管理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义乌市委、市政府深深意识到国际商贸名城建设不仅需要高起点的城市规划,更需要按照国际化要求和名城的品质,创新城市综合管理方法、制度,严格规范化管理。大力引进市场化机制,积极探索市容、环境卫生物业化管理的新模式。
创建多元化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机制
没有建设资金的高投入,就没有城市建设的快发展。义乌市创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入资金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资机制,积极实施融资三大策略,通过经营权、使用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运作,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广泛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城市自身建设和城市发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收益的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