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经常听到一些官员“失语”:有个别高官对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反唇相讥:“老百姓为什么不公布财产?”有海事局党组书记大骂群众“算个屁”,“你知道我是谁吗?敢跟我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有规划局副局长威胁新闻记者,到底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为什么会频频产生官员“失语”现象?《人民日报》评论认为:这是个别党员干部“缺乏党性修养”。外交学院吴建民教授则认为:“主要是一些官员对上级指示精神或中央文件不去深入研究,而是机械地理解,讲话唯恐出错,因而追求四平八稳,照本宣科,轻松而又保险,不会丢‘乌纱帽’。他们不是实事求是,灵活运用,而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言下之意,这是学风问题。而笔者认为,官员“失语”,既有党性问题,也有学风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好好准备,没有与时俱进。
话语表达能力,这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干部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解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的重要手段。能不能讲、会不会讲,往往体现出一个领导干部的水平。因此,会不会讲话,不仅仅是一个“口才”的问题,何况口才是可以锻炼的。部分领导干部“工作太忙,应酬太多”,对掌握话语权重视不够,准备不够,一旦讲话时自然就“无话可说”,更甚者则“失语”而卷起舆论风波。
怎么才能学会讲话?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到“三善”。善于积累。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天才出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笔者刚参加工作时,对此理解片面,以为只要勤奋就能做好工作,现在才明白,勤奋只是必要条件之一,勤奋刻苦必须以善于积累为前提。提高话语能力,需要一些特定素质,包括知识面要广;反应要快,善于综合分析和快速概括;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和强健的体魄,而这些特定素质都是需要积累的。因此,无论是完成一项工作,还是日常读书看报,都要注意积累素材,在头脑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这样讲起话来自然就能言善辩,且言之有理。
善于学习与思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领导干部而言,这个“器”是靠学习而“利”的。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现今对领导干部的知识需求日趋综合全面。为应对日渐拓宽的政府工作,领导干部首先应广泛涉猎各种理论和科学知识,看新闻、读报刊,随时追踪国际时事发展,心有全局,吃透政策,不断充实丰富自己。而宋代大学者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因此,要想“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学习之后少不得“继之精思”。领导干部除了掌握讲话技巧、讲究谈话艺术外,还要作深入的思考。当某项工作完成后,要做认真的回顾和反思,从中总结出带有特色的经验,由此不断提高思想水平。这样,在讲话的时候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厚积薄发,既具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又使人易于接受。
善于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也有部分领导干部怕讲错话,不习惯讲自己的话,无论各种场合,都是“徐庶入曹营,一语不发”,或者讲一些穿靴戴帽、不痛不痒的话,结果失去了实践的机会,对工作也没有帮助。提高领导干部的话语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付诸于行动。压力肯定有,面对压力,首先要有一个底气,有一种自信。敢于和善于实践,是干事创业的根本,是成就事业的保证。领导干部既要围绕“实事求是”学,又要围绕“实事求是”说,更要围绕“实事求是”干。在具体的提高过程中,要善于学思说并重,真学、深思、敢说,持久学、深入思、大胆说,这样才能研有所得,学有所成,切实担负起自己的工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