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高职单考单招院校
首轮投档线公布
· 杭州中山御街展新颜
· 新闻夏令营:孩子在课堂外学习
· 2009福彩百万
助学活动启动
· 患者爱上社区医院看病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60年新跨越·科学发展典型解读

  “聚焦民生水利十大典型”

  策划、主持:李昌先 张萍

  电话:(0571)85310745

  E-mail:zjreport@163.com

  “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海宁,以钱江潮闻名遐迩,因潮而生的水文化使海宁得以誉满天下。55.92公里长的岸线,21730公顷的水域,53.6公里长的海塘,水,有如海宁赖以生存的血脉,在地理意义上、文化内涵上和发展进步上共同维系着海宁的生存之本和灵魂所在。

  海宁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居太湖流域下游,全市大小河道2469条1932公里,且境内无水库和大型湖泊,是全省最为典型的平原水系。与全省大多数地区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海宁的水利建设面有着与众不同的难题和困境,尤其是在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方面更是任务艰巨。如何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积极有效化解水资源对海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海宁正以踏踏实实的行动作出答案。

  水源保护:

  让百姓喝上放心水

  海宁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全市常水位蓄水量3998万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49亿m3,其中一半是依赖于外来过境水资源,人均水资源653.4m3,仅为全国的28.4%,全省的32.5%。全年降雨充沛,但时段分布不均,降雨的72.8%集中于梅汛期和台汛期,由于降雨集中,又多以泄洪方式排泄,同时,由于河网水质受污染严重,海宁更是水质性缺水地区,正面临江南水乡无水喝的窘境。长期以来,海宁一直以过境客水补充解决供水,使水源难以有效管理。

  为了集中解决供水难、水质差的问题,近几年来,海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了对于城乡供水源头的政策扶持和工程建设力度,对内加强水质监控和净化处理,对外积极拓展外来水源地的工程合作。

  目前海宁市已全面实现地面水厂集中供水全市全覆盖,水厂处理工艺采用现代先进技术,使供水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同时,为了更加有效地保障城乡饮用水的供给,海宁市积极筹划实施城乡饮用水应急水源工程暨水域补偿工程,拟建设湖泊面积1500余亩,蓄水量约180万立方米,估算投资6亿余元。

  为有效保护和涵养水源,海宁十分重视河道两岸的水土保护措施,在实施对河道清淤的同时,探索以植物种植防止河道水土流失和植物净化进行生态修复,其中辛江塘植物护坡项目被列为水利部推广项目。与此同时,海宁市已经完成了全市水域调查报告及水资源综合规划、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的评审、报批工作,目前正着手全市水域保护规划的编制,拟通过多项规划,为合理开发利用和治理水域提供基本依据。

  但水源质差、自身优质水量不足的问题仍然是困扰海宁供水系统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海宁正积极研究寻求境外引水工程等措施,以增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封堵深井:

  把宝贵的地下水保护好

  海宁市深井开挖始于上世纪60年代,随后的四十年,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供水的相对滞后以及地表水质量的下降导致采井数和采水量迅速上升,到上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地下水的过量开采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亮起了红灯。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对整个海宁地区防洪排涝、市政建设、航运交通等基础设施工程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为加强海宁市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控制地面沉降,防止地质灾害,自2004年来,海宁市把禁采封井工作列入了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坚持“思想、责任、措施、资金、宣传”五到位,全面实施封堵深井、禁采地下水工作。

  全市共涉及深井227口,2004~2008年共封堵深井204口,其中2008年封堵100口。除作为战备、监测、回灌等作用的23口深井予以保留外,海宁市已全面完成地下水深井封堵工作,全市地下水开采由原来的年开采量1200万立方米压缩到了“零”,有效改善了海宁市地下水文和地质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增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这项工作无论是在嘉兴市还是全省都走在了领先的位置,并为全市统一地面水供给提供了基础条件,有效保护了有限的地下水资源。

  河道保洁:

  给城市一汪清流

  海宁绝大部分地区地处平原,河流间落差小,水体流动性差,河道易污染,难以有效自净;同时,地处流域下游,虽然可以得到上游客水的补充,但易受上游水质的影响;另一方面,海宁人口稠密,人们日常生活对河道水体等影响较为严重。种种主观、客观的因素,使得海宁的河道水源保护工作在整个水利工作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建万里清水河道,展江南水乡新貌”不仅仅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期许,也对保护本地水源、保障水资源有着突出的地位。

  从2003年起,海宁市开始启动对完成整治的河道落实河道长效保洁措施,2007年又把全市城乡河道河面专项整治和建立健全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列入八件政府实事工程之一,实现全市河道长效保洁全覆盖,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境美”的目标,全面深化和落实河道保洁责任制,使城乡水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城乡河道水质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

  2008年,海宁市按照“保洁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责任公开化、考核制度化”的要求,重点在完善机制、日常监理、探索创新、强化考核上下功夫,拓展了覆盖面和保洁力度,长效保洁工作成效显著。

  强化日常检查考核。建立考核责任制,将考核结果列入年度考核内容之一,并与市补资金挂钩。

  保障保洁资金投入。2008年海宁市财政计划投入800万元用于河道保洁补助,并加强对镇(街道)配套资金投入的督促,保证了保洁经费的需要。

  探索实践“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结合2008年7月各地保洁队伍承包到期调整,全市三分之一的镇、街道、村(社区)将河道保洁、道路清扫、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实行“捆绑式”发包,整合了农村保洁资源,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

  据统计,全市共落实专业保洁员550人、监督员245人、保洁船只193艘,实际保洁河道达1932公里,形成了一个以定河道、定人员、定责任、定报酬的长效保洁机制,在嘉兴地区率先实现了对全市河道长效保洁管理的全覆盖。

  (吕 健)

  [前言] 风云际会,中华崛起。经由改革开放30年的锤炼洗礼,走过共和国60年披荆斩棘路,我们已然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局面,我们有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的应对实力和饱满的发展信心。

  此时此刻,应对时局挑战,我们更需要科学发展;实现60年新跨越,我们更需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在“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今天,意义更显非凡。为彰显典型经验、提振发展信心、助推民生建设,本报特于新中国即将迎来60周年华诞之际,开设“60年新跨越·科学发展典型解读”宣传专栏,现正推出“聚焦民生水利十大典型”系列。

  本期聚焦的是海宁市水利。地处富庶的浙北平原,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海宁对水的需求之大可想而知。而同时,境内多过境河流、无山塘水库的地理特点使得海宁水资源贫乏,其人均拥有量仅为全省的32.5%。如何化解水资源矛盾显然是海宁水利的重中之重,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了海宁民生水利的头等大事,且让我们走进海宁——

  为让清水滋民生

  ——海宁市积极有效保护利用水资源综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2009-7-3 浙江日报000052009-07-0300017;浙江日报000052009-07-0300018;浙江日报000052009-07-0300019;浙江日报000052009-07-0300020;浙江日报000052009-07-0300021;浙江日报000052009-07-0300022;浙江日报000052009-07-0300023;浙江日报000052009-07-0300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