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吕其明:情到沸腾谱“红旗”
· 东海之滨响起“天籁之音”
· 让法兰西观众大开眼界
· 一个亮丽的地方文化品牌
· 失传千年之后的新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7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吕其明:情到沸腾谱“红旗”
■王建柱
  吕其明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听过多少遍交响乐《红旗颂》了。每一次当《红旗颂》那激越高昂的旋律响起时,他仿佛又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激昂的国歌声中,正迎着东方旭日和满天霞光冉冉升起。

  1949年冬,上海电视制片厂在刚刚解放的上海诞生,吕其明随他所在的华东军区文工团集体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那时,他的主业是拉小提琴,作曲只是他的副业。直到1951年,因管弦乐团解散而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几年后他又重新回到上影厂,开始为故事片作曲。在组织的关怀下,他于1959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并在随后的几年里相继完成了故事片《红日》、《白求恩大夫》、《霓虹灯下的哨兵》的音乐创作,同时他还创作了交响乐《郑成功》、交响诗《铁道游击队》等。

  吕其明认为,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得意的一部作品,不是电影音乐,而是交响乐《红旗颂》。1965年,“上海之春”音乐会前夕,一批老音乐家在研究各个单位报上来的音乐作品时,普遍感觉到其中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党、歌颂人民军队的作品不多。特别是在开幕式上需要有一部气势恢宏的新作品。于是,贺绿汀、丁善德、黄贻钧、孟波、瞿维等建议由吕其明来完成一部交响乐作品,并定名为《红旗颂》。吕其明回忆说:“其实,我早就打算写一部关于歌颂祖国的作品,这一打算已在我心中孕育了多年。是‘上海之春’给我提供了这一契机。那时,我还是小字辈,既激动于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又担心写不好。”

  “于是,我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为背景,表现从黑暗之中走过来的人民对红旗那种向往和情感,并把这种感情融入到音乐中。可以说,红旗在我心中唤起的回忆和深情,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就这样,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奋战,吕其明完成了总谱的创作。交响乐《红旗颂》采用单主题贯穿发展的三部结构。乐曲开始,嘹亮的小号奏出以《义勇军进行曲》为素材的号角音调,描写了开国大典上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紧接着,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象征着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的情怀。中间部分的颂歌主题变成了铿锵有力的进行曲,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仿佛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自强不息、战斗不止的雄壮步伐以及高举红旗奋勇前进的豪迈气概。第三部分是主题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时刻,尽情歌颂的情绪。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气壮山河、催人奋进。在随后举行的第6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式上,陈传熙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管乐团联合演奏了这部作品。首次演出后,老一辈音乐家又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经过删改,这部作品更为凝练、精湛。

  2000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在建党80周年前夕,再版了《红旗颂》总谱并在其中编入了合唱。对此,吕其明解释说:“其实在很多交响乐作品中都有合唱,《红旗颂》中的合唱部分没有歌词,只有4个声部此起彼伏的混声哼唱。人声的加入令乐曲更加透彻,女声部的抒情,合唱部如排山倒海表现得淋漓尽致。做这样的处理,是为了让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更加辉煌。”近10年来,新版《红旗颂》成为许多专业乐团和业余合唱团经常演出的曲目,佳评如潮。值得一提的是,《红旗颂》这部作品从未参加过任何争金夺银式的评奖,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它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吕其明说:“每当有人向我提起《红旗颂》时,我的心情都比较复杂:一方面,作为作曲家,希望有人喜欢、演奏自己的作品,我不求《红旗颂》笼罩什么耀眼的光环,只要它伴随着时代的脉搏跳动,融入社会并被广大听众所接受,这就是对我最高的褒奖,也是我最大的欣慰。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老作品不要再炒了!应该不断有新作品问世。近3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作曲家为什么不能去好好地表现它呢!”在共和国60华诞到来之际,吕其明老人心中依然回荡着千百万人民群众永远在心中唱起的那首红旗颂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吕其明:情到沸腾谱“红旗” ■王建柱 2009-7-3 48256F32002924A6482575DA0030A9F9[A5-王建柱≈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