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出生的丁钊年,早年在慈溪锦堂师范文艺班学习打鼓,1978年进入慈溪越剧团学打鼓。说起自己的民乐以及瓯乐之路,丁钊年说:“章均立老师和我的父亲给我很大影响。我父亲也是个民乐爱好者,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父亲经常说起,他对民间‘敲碗盏’特别感兴趣,还曾向一位前清老秀才拜师学艺。章均立老师又是现在青瓷瓯乐的开创者之一。两位父辈的遗传和影响,让我走上了青瓷瓯乐的道路。”
而丁钊年真正走上青瓷瓯乐的道路,还有一个小插曲。他说在小时候,瓯乐并不动听,“当初团长让我们推崇瓯乐的时候,我并不支持,从纯音乐的角度来看,瓯乐和成熟的民族乐相比既单一也不悦耳。”
2001年慈溪民族乐团刚成立时,丁钊年还对瓯乐不以为然,排大型节目时才会客串一下。当时乐团演奏时,瓯乐就像烧菜用的调味品,还只是一个小配角,而且可听性远不及其他民乐器。以现代审美眼光,瓯乐还很单调,必须用其他民乐器辅助,但两者关系如何处理,却是一个一时难以突破的问题。因为丁钊年是从事打击乐的,为人又勤奋肯动脑筋,慈溪民族乐团其他人员碰到创作、演奏问题,总乐于和他商量,共同探讨。看着大家那么高的兴致,丁钊年被团友们的精神感动了,也想认认真真为“恢复祖先的传统音乐文化”做点事情。
2002年,加盟慈溪民族乐团的丁钊年开始考虑让瓯乐突破“配角”角色的问题。并想到了用“外脑”进行创作。2004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刘建宽老师创作的《上林追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该曲的演奏中,瓯乐的规模终于达到了整体规模的“半壁江山”,瓯乐的基本特性也逐渐显露出来。该曲在宁波市、省里等各个级别的演出活动中,都获得了观众好评,赢得了不少奖项。丁钊年回忆说:“虽然瓯乐取得了一定突破,获得了观众的肯定,但成绩的取得,也给当时所有的人一种瓯乐离不开民乐的思维错觉。瓯乐的发展,依然在绕圈,没有预想的进步快。”
对于瓯乐的探索,一直在延续着。2006年下半年,慈溪民族乐团经省群艺馆专家的推荐,邀请到总政歌舞团的作曲家、打击乐演奏家张仰胜来创作适合瓯乐的曲子,期待在演奏形式和样式上有所突破。
丁钊年向记者回忆说,当时参与青瓷瓯乐探索的专家都非常敬业。张仰胜老师平时工作忙,有时候北京的演出刚结束,就带着演出服连夜赶飞机到慈溪。获得“群星奖”的《越瓷风》中那段热烈而壮观的“打花瓶”,更是反复排练过程中出现的神来之笔。这首欢腾奔放的青瓷瓯乐作品《越瓷风》征服了评委,当之无愧地获得全国群众文化最高政府奖“群星奖”。因为《越瓷风》创造的全新演出样式,使得瓯乐这味原来的“调味剂”变成不可替代,成为民乐演出的主角,也证明了瓯乐乐器可以独立演奏。经过精心研究摸索,烧制出可用于演奏的青瓷乐器,如越鼓、越杯、越铃、越钟、瓷瓯、瓷鼓、瓷埙、鸟哨等,形成了越瓯、编钟、瓷鼓及吹奏等四个系列二十多个品种。以《越瓷风》为代表的一批作品的打响,预示着越窑青瓷瓯乐在失传千年之后,又得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