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为父采药十年不辍
· 西湖船工的岁月咏叹
· 海盐市民乐享66个“迷你广场”
· 三门机电企业“追风逐日”
· 村容村貌换新颜
· 让消费“马车”跑得更快
· 给企业送去“及时雨”
· “横漂”党员有了“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叶扁舟,荡漾着三代人的年华,承载了一湖沧桑与兴衰——
西湖船工的岁月咏叹
本报记者 朱海兵 通讯员 闫拥洲
  “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荡一叶扁舟,浮千顷碧波,览无数胜景……

  在这一叶扁舟上,船工王洁一家三代与西湖结下深深的情缘。60载的社会变迁,全浓缩在碧波之中。

  为周恩来总理和前苏联贵宾划船掌棹,是邵巧凤引以为豪的往事。这,也是西湖船工从苦难走向幸福的写照

  人物:第一代船工、外祖母邵巧凤,生于1927年,68岁去世

  “划船人,划到老,渡过多少大阔佬,嘿吼,嘿吼,还是一身破棉袄,破棉袄,将来总会有一朝,有一朝,嘿吼,嘿吼……”这首《摇船歌》,是1935年拍摄的以西湖船工为主角的第一部电影《船家女》中的插曲。

  邵巧凤经常听到船工偷偷地唱这首歌,可她更喜欢听的是电影中船家女阿玲的爱情故事,为她的苦难遭遇辛酸落泪。因为,她自己也跟阿玲一样,从小就是一个船家女。

  “划船划到老,不及一根草!”、“划船划到埠,衣服进当铺!”、“阔老凶,船霸狠,船工比黄连苦三分。”邵巧凤曾告诉女儿娄菊英:“解放前,坐船的都是有钱人。划船的行当苦煞人,一到天冷,跑当铺把船当了,开春再赎出来。”

  作为脚夫、车夫、轿夫、挑夫、船夫的旧社会“五夫”之一,西湖船工的生活,用著名画家丰子恺“船身愈变愈旧,摇船人的脸孔愈变愈憔悴,摇船人的衣服愈变愈褴褛”来描述,极为妥贴。

  苦难的日子随着杭州解放而结束了。当时,西湖上仅有4艘画舫和500条破烂不堪的手划船。由于游船生意一度清淡,船只不断减少,只剩下200多条船。为解决船工生活,部分工人被调离,娄菊英的父亲娄阿二,被分流到铁路部门工作。

  1951年底,西湖各码头搞联营,统一经营、售票、分配,由个体经营走向合作化,船工生活有了改善。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游湖客人逐渐增多,在旅游旺季,湖船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景象。

  “那些年,船工在政治上翻了身,虽然生活还不富有,但过得非常开心。”邵巧凤常跟家人说。工作积极的邵巧凤,在195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西湖船工中的第一批。

  令邵巧凤一生引以为豪的事,发生在1957年4月25日清晨。

  那天一早,西湖游船工会领导来通知,说有一项重要接待任务。邵巧凤也没多问,就划着船到湖心亭等候。不一会儿,一个异常熟悉的身影陪着一位外宾走了过来。“周总理!”她惊呆了。那天,周恩来总理陪同当时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坐大船到湖心亭游览后,换乘手划船游三潭印月。

  “母亲那一刻无比激动,居然差点忘了怎么使棹。”娄菊英说,邵巧凤那种梦幻般的感觉,正是西湖船工对新生活的真实体会和热切期盼。

  从一度萧条到游人如织,娄菊英看到了西湖的繁华复盛,见证了社会的沧桑巨变

  人物:第二代船工、母亲娄菊英,生于1951年,现已退休

  解放后的西湖船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这,来自周总理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

  1963年,12岁的娄菊英有一天惊奇地发现,母亲邵巧凤穿上了一套崭新的工作服。这一年,周总理陪斯里兰卡总理游西湖,看到船工衣着破旧,关心地问:你们不发工作服?是单位经济条件差,还是有其他原因?在周总理的直接关心下,西湖船工第一次穿上了工作服,个个像孩子般兴奋。

  由于接待外宾,周总理常来西湖。就是在周总理的亲自提议和关心下,西湖游船从噪声大、有污染的机船,变成了美观环保的电瓶船。1957年底,第一艘木质机动船“西子号”下湖,邵巧凤成为西湖上第一个驾驶机动船的人。

  1971年,西湖湖面上一度冷清下来,游船也大幅减少。20岁的娄菊英,在母亲陪伴下,报名成为西湖船工中的一员。从小受到母亲的熏陶,娄菊英对西湖游船一直充满了依恋。她说:“那时尽管游客不多,但我们个个都用心服务好,使他们对西湖留下美好印象。”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的喜讯,如春风席卷大地,西湖游船也迎来了乘风破浪的时代。

  1981年,第一条新画舫“画中游”建成下水;1985年,大型玻璃钢游艇“柳浪”号投入营运;1989年,大型电瓶游船改造计划全面完成; 1990年,最具特色的仿宋御舟“兰栧”号接待国内外宾客;1996年,多功能浏览船“宝石”号投入营运……

  上世纪90年代,还有各种先进的休闲船、新一代50座画舫,及全面美化更新后的大型新电瓶船,相继投入营运。

  “钱塘自古繁华。”西湖船工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变化。

  湖水变清了、西湖变大了、游客变多了、船娘回来了……在王洁眼中,西湖游船正划向和谐美好的新世纪

  人物:第三代船工王洁,生于1976年,现为西湖游船公司职工

  在王洁心中,做一名西湖船工,是自然不过的人生选择。

  1994年10月,18岁的王洁职高毕业,成了西湖游船公司驾驶机动船的学徒。王洁驾驶的是一条双层大船,设有空调,舒适、平稳。

  在湖面上,他看到了更多、更快、更新奇的变化:

  湖水变清了——2003年,投资6000多万元的西湖水环境综合保护工程引水工程通水。经过处理的钱塘江水,透明度达120厘米,并确保一月一换。

  西湖变大了——2003年,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沿湖所有绿地和景观,全部免费开放,重整后的杨公堤正式开放,西湖恢复了300年前的面貌,水域面积扩大到6.3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27米。

  游客变多了——1958年西湖游船公司载客30万人次,1978年为136万人次,1988年为416万人次。2008年,在多家游船公司共同经营的情况下,仍达380万人次。

  让王洁不胜感慨的,还是外祖母生前最爱的手划船。

  “西湖船儿轻轻划,西湖船娘娓娓讲。”手划船,是西湖最具传统特色的游船,其尺度、风格从明清沿袭至今,古称“瓜皮船”,近代称“划子”。然而1974年,手划船竟然在西湖上消失了。直到1978年才恢复。

  “你看,现在的手划船,多美啊!”2006年后,王洁调到公司安全科,几乎每天都要开巡视艇上湖。手划船是他最爱看的风景:木质船身,蓝白篷布,悠游而动,别有一番情趣。

  2001年退休的娄菊英,经常带着孙女到湖边走走看看。“满湖游船满湖客,满湖春晖满湖笑。”手划船去了又回,西湖船娘从曾经的艰难谋生,变成如今的美丽风景,恍若隔世,却又是那么真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西湖船工的岁月咏叹 本报记者 朱海兵 通讯员 闫拥洲 2009-6-29 浙江日报000022009-06-2900026;48256F32002924A6482575D30043E12E[A1-朱海兵≈A5-闫拥洲≈B1-蒋一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