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培华 海盐县报道组 汤燕萍 李刚) 这两天,家住海盐县城城北社区的金银海,晚饭后总喜欢步行5分钟去盐邑广场纳凉。走进这个以制盐文化为主题的广场,踏在古朴青砖上,不时看到古人制盐的浮雕。广场一角立有石碑,记载着海盐制盐的千年历史。这个仅为1000平方米的“迷你广场”人气很旺,散步的、唱歌的、跳舞的居民都不少,很受市民欢迎。
在海盐,这样建在市民家门口的广场共有66个。近年来,海盐营建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的滨河带状公园、街旁绿地和社区公园,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迷你广场”。
不贪大不求洋,追求“实用、经济、美观”,在城市空间中“见缝插针”新建或改造绿地,在城市喧闹中营造出一处处文化广场,这是海盐从群众需求出发所干的实事。
全县66个广场结合各处景观设计,各有新意,可亲可近。但共同的特点是注重文化与绿化的融合,让每一处景观都不单调。海盐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盐埠古县,依循于此,设计城市绿地时巧妙融入古代制盐、蚕桑文化等民俗文化。在陌野桑洲广场,一面长5米的景墙上,雕刻着种桑养蚕的生动景象,一首当地话写成的《蚕花经》让许多市民驻足。家住附近邮电新村的严士英 ,带着12岁的孙子常来散步:“这个广场挺别致,挺亲切。还能教给孩子当年我们读的儿歌。”而在2000多平方米的坠秋园内,小径蜿蜒曲折,一座四角小亭落于中央,应着粼粼河水,成了附近居民赏月、览桂的佳处。
据介绍,海盐紧接着还将把三毛之父张乐平、小说名家干宝、西泠印社创始人张元济等人文历史资源融入新的绿化景观之中,为市民营造出更多更具文化味的“迷你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