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最近两个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些非毕业班的学生,没有在学校集中上课,而是在各企业生产一线忙碌着。与其他学校的工学结合不同,该院在电子信息工程系率先推出一种“多循环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学3年里,要不断地从课堂走向企业一线实践,再由企业回到课堂学习,在这种循环学习中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
在循环中提升专业技能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大二学生王桂花参加了最近的一次实践活动,感触特别深。她说,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了不少有关典型电子产品剖析和生产的内容,却从来没有亲手制作过一个电子产品。到了企业车间才发现,要把理论运用于实际并不容易,很多现实问题是老师没有讲过的,需要自己花时间去研究解决。
学生方旭霞和几个同学被分在补板组,尽管大家工作很卖力,连晚饭都来不及吃,可是产品的质量不过关,车间主任只能让他们第二天返工。虽然很辛苦,但同学们在技术上的进步也很快。
这样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按照“多循环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的3年共6个学期,分为两个“学习期”和两个“工作期”,实行“学习→工作”+“学习→工作”循环。
学生大一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生产环境。到了大二时要到企业实践两个月,通过在生产岗位的锻炼了解自己所欠缺的技能,再回到课堂提升自我。到了大三,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岗位的应用能力,至少要在企业工作学习4个月,并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通过这种学习与实践的交替进行,既巩固了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生懂得了自主学习
从课堂到企业的不断循环,最大的一个收效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开始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意识的补习和强化。
如果说大一时到企业学习只是开开眼界,那么此后两年的循环学习,则是让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与现实要求的差距,在课堂和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在实践过程中,企业的指导人员除了对每位学生的工作技能作出鉴定评价外,还要对其主动性、团队精神、环境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素质进行综合考量。同时,学校也安排了多名指导老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评定。
这种双向互动的实践方式让大家收获很多。一些学生在实习周记中写道:“回校后一定好好珍惜时间,学好技术比较实际。”
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作为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我省中小型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众多,且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需求迫切的现状,在电子信息工程系探索“多循环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与生产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实践之路。
目前,学院已与杭州晶映电器有限公司、新三联电子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学生的循环实践有了锻炼基地,同时,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中,也给了企业一个了解学生的机会,有的学生一毕业就被实习过的企业相中。
杭州万向电动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说,他们已经招收了机电学院16名毕业生,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让他非常满意。
“多循环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据统计,从2006年以来,电子信息工程系毕业生就业率均在100%。
(BBS情报员:胡晓华 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