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北京周口店遗址再次发掘
· 订单培养校医和心理辅导教师
· 入梅时节好治病
· 诗歌献给祖国
· 想报考浙大可上网咨询
· 三门农民进城摆“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以遗产抢救、保护为主旨
北京周口店遗址再次发掘
  据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记者 吴晶晶 岳瑞芳) 时隔72年,北京周口店遗址再次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这次发掘的目的是什么?将如何进行?

  到北京周口店遗址参观的人必定会去看看著名的“猿人洞”。1929年12月2日16时,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从这里发掘出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震惊了世界学术界。这里也被称为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

  “这次发掘的位置是第1地点西剖面,是周口店遗址的心脏,这里保存遗址最完整的地层序列和丰富的科学信息,在研究东亚人类起源和直立人演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次发掘领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说。

  但从遗产保护的角度看,该剖面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在重力作用下随时有坍塌危险。

  “因此,对该剖面进行紧急抢救发掘与清理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高星指出,这次发掘不是以学术目的、以寻找人类化石为第一诉求的主动性考古发掘,而是以遗产抢救、保护为主旨,为配合遗址保护规划而进行的考古活动,是有限的、局部的发掘和剖面清理。

  近年来,学术界不断对周口店遗址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如“北京人”是否以此为家?“北京人”是否会用火?“北京人”是否有狩猎能力?“北京人”的生存年代是否更早?

  高星表示,此次工作将遗址保护与研究紧密结合,通过科学发掘、多学科交叉研究和一系列分析测试,将对遗址及其堆积形成过程、古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互动关系、古人类生存时期的气候特点、环境变迁以及古人类在第1地点的确切时代等重大学术问题取得创新和突破。 

  

  

  周口店遗址

  周口店遗址地质时代从早上新世至晚更新世,年代范围从五百万年前到距今一万多年前为止。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生活着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的“北京人”、距今20万年至10万年的第4地点早期智人、距今3.85万年至4.2万年前的田园洞人、距今3万年左右的山顶洞人。这些古人类、古文化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地点,被统称为“周口店遗址”。

  1929年12月2日16时,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学术界。但令人极为痛心的是,所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现的化石都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中失踪,至今不知去向,成为不解之谜。

  1987年,“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发掘大事记

  1918年3月,北洋政府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遗址第6地点(即鸡骨山)进行试掘,找到两种啮齿类和一种食肉类动物化石。

  1929年12月2日16时,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北京猿人头盖骨。

  1931年,发现了丰富的用火遗迹、烧骨、烧石、灰烬炭等,还发现3件残破的“北京人”成年人下颌骨。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遗址发掘中断。

  1966年上半年,在裴文中领导下,继续发掘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发现了中国猿人额骨、右顶骨残片和右下第一前臼齿各1件。

  1978年—1983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袁振新主持,继续对“猿人洞”及“猿人洞”东侧进行发掘,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的化石,以及一部分石制品。

  2003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号文领队进行发掘,在该地点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包含古人类的下颌骨、四肢骨、手骨、脚骨等;同时发现哺乳动物化石26种。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北京周口店遗址再次发掘 2009-6-25 48256F32002924A6482575DF003D1EC0[A1-新华社记者≈B1-吴德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