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消费者四处奔波求医问药,另一边是违法医药广告等骗术,却让消费者少了防备,有些消费者甚至还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些“专业指导”看病吃药,贻误病情。
据了解,目前医药类广告存在的主要骗术有:
——通过举办健康讲座、产品推介、新产品上市、医学教育等种种名义进行的所谓“公益活动”“免费义诊”“老年健康教育”“迎接××召开”等各种形式活动推销药品,组织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参与,在会议或活动之后通过送货上门、建立专家联系卡,提供终身免费健康医疗咨询,并声称“无效退款”等作诱饵,向参与活动的每位消费者推销几千元的药品,一旦消费者觉得疗效不好,没有达到预期宣传的效果时,很难找到经营者讨个说法。
——盗用或冒用军队或国家医疗科研单位名义,或冒用某知名医院的专家医师等行骗使消费者上当。这类骗术一般通过网站、报纸、广播电视等宣传“在某一领域的新突破”“某新药通过临床试验疗效达到治愈多少(比例很高)”“国家××计划”“国家××重点工程”等高额骗售所谓的“新药”“特效药品”,使许多消费者上当受骗,有的耽误消费者最佳治疗时间导致严重后果。
——利用包治百病的“祖传秘方”“宫廷秘方”,或自称是“历史上某名医的后代”的假中药配方,中药制剂等行骗、欺诈行为有所抬头。这些非法单位和个人往往在一些小报上发布广告,或通过电话、短信、滥发小广告等诱使消费者上当。他们抓住消费者对中药不了解的弱点,兜售普通中药或配方坑骗患者,谋取不义之财。
——非法行医、见利忘义、打着国外医疗或美容机构采取高额收费治疗疑难杂症或进行医疗美容、××检测等坑骗消费者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屡屡发生。这些机构往往在市区的繁华地段或大型写字楼租用办公室,开设边缘性机构既像诊所又像咨询机构,通过开设网页,或通过一定宣传渠道,非法从事医学体检、医学美容等,收取高额费用。而这些单位往往医疗和救治条件差,出现情况后又没有急救条件、手段等,给消费者造成终身遗憾。
(据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