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资讯
3  4  
PDF 版
· 浙工大:浙江唯一省部共建大学
· 省部共建让浙工大踏上向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的新征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6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工大:浙江唯一省部共建大学
  浙工大:浙江唯一省部共建大学

  □文/徐文英

  2009年6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在杭州签署共同建设浙江工业大学的协议,浙工大由此成为浙江省唯一一所由浙江省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大学。

  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引领带动区域高等教育水平提高、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教育部2004年决定与地方政府一道共同选取一批“办学实力较强,区域影响突出”的地方大学进行共建。

  省部共建大学是区域高等教育体系的龙头,肩负着承上启下、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职责。教育部为何“相中”浙江工业大学作为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深入浙江工业大学一探究竟。

  浙江省2008年度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本科教学建设浙工大稳居第一,浙工大学生的论文、作品、专利和创新项目居于首位

  浙江工业大学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将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自己的使命,努力培养能够引领、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英人才。在精英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近年来出了一大批教学成果。2009年3月31日,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2008年度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数据,该数据显示本科教学建设浙工大稳居第一。

  据浙工大教务处负责人介绍,该校目前已经获得5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中,浙工大已经在其中9类项目中获得立项,包括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4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这些带“国”字号的教学项目的类别、数量在全国地方本科院校中稳居前列,是浙江工业大学教学平台整体实力的体现。在最近公布的2009年浙江省教学成果评选中,该校又获得6个省级一等奖、4个省级二等奖的好成绩,在省属本科高校中遥遥领先。

  这些教学成果拿奖的是老师,最终受惠的是学生,从浙江省2008年度地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的另两项数据——“学生论文、作品、专利”和“学生创新项目”可以看出学生受惠的结果。浙工大“学生论文、作品、专利”和“学生创新项目”分别以330和133项位居省属高校首位,并且遥遥领先。“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善创新”,是浙工大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全校目前有62个本科专业,分22个大类,学生一、二年级按类培养,这就是“厚基础、宽口径”;三、四年级再针对社会人才需求,实行多样化专业教育,这就是“重个性、善创新”。

  浙工大设立复合型专业和一体化双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3(1)+1、软件工程2+2等专业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非本专业的大二学生通过自愿报名考试,择优录取,组建班级培养。学校还设计了“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土木工程+管理”、“计算机+自动化”、“药学+工商管理”、“药物制剂+工商管理”、“制药工程(化学制药)+工商管理”、“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工商管理”等7个一体化双专业培养方案,对两个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上的一体化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

  浙工大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该校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实施动态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培养方案,引进、开发IBM等知名企业课程27门,与企业合作开发实训项目10项,与企业共建4种类型、7个模块的专业方向,将学生实践环节完全融入企业实际操作。该校艺术学院则在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按照“工作室”模式培养技术型人才。

  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浙工大近些年不断改革管理办法,在校内建立起新型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在3到8年内完成学习,同时不断深化、推进以“四选”(选专业、选教师、选课程、选进程)为代表的教学管理改革,成绩优秀的学生、特长生、兴趣生可以学习一年后转专业。同时,与国内名校、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每年选派100多名学生到国内外高校学习。

  近年来,浙工大实施学生创新导师制、科研助手制度、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创建学生创新基地、创新团队,设立创新基金,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中屡显身手。近5年,该校学生在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和浙江省十大类学科竞赛等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总共获得包括特等奖在内的12项国际奖项、46项国家级奖项和376项省级奖项,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另外,该校本科学生专利授权有110项,蒋一波、金启为等两位同学先后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今年4月,浙工大陈益波、王跃和许恬菁三位同学组成的团队以ACM/ICPC亚洲赛区2块金牌的好成绩,在我国内地高校中首次以非“211”高校的身份进军第33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总决赛。88个国家的100支队伍参加总决赛,在与包括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团队的较量中,浙江工业大学团队最终获得中国大陆高校排名并列第6、国际第20名的优异成绩。这一佳绩是浙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

  由于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就业层次越来越高;学校毕业生升学、出国的比例也逐年提高。据统计,2008年,浙工大本科考研率为16.37%,其中有656名本科毕业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近四分之一省重中之重学科在浙工大,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数量和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在省属高校中遥遥领先

  大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水平。多年来,浙工大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的方针,贯彻“一级学科规划、二级学科建设”的原则,紧紧把握“五大工程”的建设,即构建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形成大成果、争取科技大奖、培育学术大师,增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学校学科布局基本具备了综合性大学的构架,学科建设形成了分层次、分类型、有重点的推进态势。大多数学科已经成为浙江省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科技开发的重要基地,部分工科学科的研究方向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为加快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步伐,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2004年,省政府决定每年安排1亿元,重点建设一批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2005年3月,首批20个省重中之重学科名单公布,浙工大的制药等7个学科名列其中;而在今年2月省政府批准的第二批20个省重中之重学科中,浙工大又有信息处理与自动化技术、新材料及加工工程2个学科进入名单。在40个省重中之重学科中,浙工大占了近1/4。

  据介绍,浙工大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拥有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制药工程等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转化与生物净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创新服务平台5个。

  近10年来,浙工大紧紧抓住学位点建设的机遇,以学位点建设作为学科建设标志,使学位点建设规模和层次都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学校的学位点和研究生教育覆盖了哲学、经济、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等十大学科门类,其中博士研究生教学覆盖了工学、医学、经济、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已建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1个;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授予权。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内核,是学科建设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浙工大自办学以来,始终紧跟国家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形势,有效对接国家科技战略、浙江省区域科技创新重点和企业科技需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在服务地方经济和国家经济建设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工大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新路子。统计数据显示,浙工大已获得1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是省属高校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数最多的学校。

  仅2008年度,浙工大科研经费到款2.93亿元;申请专利68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61件;SCI、EI、ISTP三大索引论文数国内高校排名分别为第46、54、40位;专利授权量36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35件,与教育部直属院校专利授权排名的第22位院校持平;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每年以高比例递增;高水平研究论文不断发表——生物化工省“重中之重”学科沈寅初院士、郑裕国教授团队自2003年来连续3次在影响因子达22.757、世界化学化工领域影响力最高的学术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论文。

  党的十七大后,浙江省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中又明确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总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浙江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浙江乃至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每一个工大人面前的又一新课题。为了实现这一新的课题,该校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发展”的工作方针,以“科学发展建名校”为目标,坚持实施“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多专利”的科技发展战略,在努力产出知识创新原创成果、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转移、培育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学校还通过区域创新需求的对接,先后与省内30多个市、县政府部门及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关系,与二十多个地方政府全面合作共建创新载体近50个,为省内外企业提供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创造出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以沈寅初院士、郑裕国教授带头研发的井冈霉素、虾青素等微生物生产工艺,张立彬教授带头研发的设施农业配套小型作业机,刘化章教授带头研发的A301、ZA—5型低温低压氨合成催化剂,徐振元教授带头研发的年产3000吨高质量毒死蜱技术,苏为科教授带头研发的用双(三氯甲基)碳酸酯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毒有害物质生产氯甲酰胺等科研成果,都已经实现了较大规模的产业化,为促进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浙江自主创新能力添砖加瓦。

  浙工大是唯一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的省属本科院校,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数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仅次于浙大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教师队伍的素质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浙工大紧紧抓住领军人物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两项重点工作,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考核与聘任并重”的方针,全面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已经形成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高素质人才梯队,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支撑。

  学校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师资的培养和引进。为了吸引海内外人才集聚到高水平团队中来,学校制定了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组建了一批优秀创新团队。目前,浙工大已经形成了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急需人才、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和骨干教师四个层次的师资引进培养体系。

  近几年,浙工大公派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科教考察与合作研究、选派外语教师短期出国研修每年达100余人,还通过出台《浙江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导师评选办法》、《浙江工业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规范和优化青年教师的培养、选留途径。

  目前,浙工大已有专任教师183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336人,副高级职称教师80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86人,教授、副教授人数和具有博士学位人数仅次于浙江大学。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和省属本科院校中仅有的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次、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22人次、浙江省特级专家4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5人、浙江省特聘教授6人。海外高层次智力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2008年续聘、新聘海外高层次专家学者6人。截至目前,学校共有海外高层次专家学者15人。这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保障。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08 浙工大:浙江唯一省部共建大学 2009-6-23 浙江日报000082009-06-2300012;浙江日报000082009-06-2300004;浙江日报000082009-06-2300013;浙江日报000082009-06-2300014;浙江日报000082009-06-2300020;浙江日报000082009-06-23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