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切实加强防汛工作
· “杭钢”之变
· 民族脊梁 时代先锋
· 宁波基层党组织喜人“三变”
· 创新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
· 北仑崛起最大环保火电厂
· 大学生开网店也是自主创业
· 全面提升学生社会服务能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家三代14人在“杭钢”工作,马荣贵一家见证了浙江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
“杭钢”之变
本报记者 金毅
  马荣贵,出生于1914年。刚到杭州半山建设杭州钢铁厂时,正值壮年,如今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一家三代中有14人在“杭钢”工作。日前,记者来到这个名副其实的“钢铁之家”,说起“杭钢”往事,三代人都兴致颇高。一段不平凡的岁月,就在回忆中再现。

  1957年,浙江钢铁产业还是一片空白。杭州半山一带野草丛生,荒冢遍布,马荣贵和同事们白手起家,用毛竹搭起茅草棚,开始建设“杭钢”

  1953年8月,马荣贵被组织委派到慈溪县担任代理县长,工作几年后,1958年他来到“杭钢”,当时“杭钢”正在建设之中,“省里组织了一个工作组,我就和大家过来选厂址了。”

  放着县长不当,为何来半山炼钢?马荣贵说,自己是党员,一切行动听组织。当时,在省委党校培训时,省委负责人给他们上课时举了个例子:英帝国主义用钢做成的火枪、火炮侵略了我们100多年,没有现代化,国家就会受欺负。马荣贵立志改变浙江“没有一斤铁、没有一斤钢”的历史。

  1957年,浙江的钢铁产业还是一片空白。半山一带野草丛生,荒冢遍布。马老回忆道:“我们来了以后,修了条三四米宽的汽车路。”交通工具也少得可怜,分厂有一辆自行车,总厂有一辆小吉普。马荣贵和工友们白手起家,用毛竹搭起茅草棚,“厂长、书记和工人一样,都住在那里”。

  当时的“杭钢”炼钢车间有几百人,但如何炼钢对大家来说是个陌生活。于是,从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和上海钢厂临时调来约50名老师傅,教工人们如何炼钢。马荣贵作为车间第一副书记,常到车间,看工人们如何炼钢。虽然小学没毕业,但马荣贵却成了半个炼钢专家。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炼钢车间的转炉用鼓风机提高温度,马荣贵和工人们用木排扒渣。

  1958年5月17日,一个铭刻在马荣贵记忆中的日子。这一天,“杭钢”炼出了第一炉钢水。浙江,从此告别了无钢的历史。

  随着钢铁成为支柱产业,“杭钢”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技术装备和工人生活工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前来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

  到了儿子马德才这一代,钢铁逐渐成为支柱产业,“杭钢人”的地位也随之改变。11岁那年,马德才跟随父亲来到初建的“杭钢”。如今,他也退休了。从1965年开始在兵工系统呆了十几年的马德才,在1979年32岁时“回归杭钢”,到转炉厂维修车间当钳工。马德才带着老婆和两个女儿,住到杭钢28幢宿舍。这时候,他姐姐一家四口也在杭钢工作、生活。马家这时已有十口人在“杭钢”了。

  马德才当工人时,“杭钢”是块响当当的牌子。30吨的大货车,直径60厘米的主钩——兵工厂的老同事到“杭钢”看望马德才时,一看到巨型设备,就不由地啧啧称赞。“当‘杭钢’工人,真是了不得”,这般评价,曾给马德才带来了“十足的干活劲道”。

  马德才介绍,当时车间里有两座转炉,都是地坑式的,炼钢时产生很多渣子,风一吹,吹得工人们灰头土脸。炼钢结束后,工友们就要趴到地上,把这些渣子扒出来,工作起来又闷又热。就是在这样的生产环境下,工人们生产出了小圆钢、工字钢、自行车辐条钢、螺纹钢筋等优质产品,深受用户欢迎。

  工人们渴望更先进、更环保的生产设备,也渴望自己学到真本领,能够驾驭新机器。马德才说,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杭钢”实行“全员培训”。工余,马德才除了在集体宿舍自学外,周末和一群年轻人骑自行车赶到杭州城里上夜校。就这样,马德才取得了中专文凭。“1982年,杭钢职工大学建立,国家承认其毕业生大专毕业学历,‘杭钢’有了自己的大学生。”马德才介绍,从那以后,在“杭钢”工作的大学生渐渐多起来了。

  如今,“杭钢”上市了,优质钢的比重越来越大,高强度冷墩钢和焊接材料还分别用于“神五”、“神六”

  说起小女儿马治国和女婿徐忠良,马德才很自豪,“他们都是大学生。”女儿毕业于杭钢职工大学,女婿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专业。

  与许多同龄的“杭钢人”一样,马治国的人生一直没有脱离“杭钢”的半径,从“杭钢”幼儿园、“杭钢”小学、“杭钢”中学到“杭钢”职工大学,毕业时,她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名‘杭钢’工人”,从电工到文书,马治国干得很开心。马治国的姐姐马凤燕和丈夫藏杭兵,也都是“杭钢”的技术工人。

  让马家人体会最深的,是“杭钢”的巨大变化。马治国说:“爷爷那会儿还没有环保的概念。爸爸这一代有这样的概念,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她指指边上的丈夫徐忠良,他的工作之一是负责技改和尾气回收等,让“杭钢”变得更美。

  徐忠良的努力,只是“杭钢人”努力建设“绿色杭钢”的缩影。“杭钢”2008年绿化覆盖率达到29.13%。“绿色杭钢工业游”成了“杭钢”的品牌,已累计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

  “这些年我们‘杭钢’变化真大,杭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了。优质钢的比重越来越大,制造行业的关键部件,像汽车上的轴承,‘杭钢’都能生产。生产的高强度冷墩钢和焊接材料分别被用于神舟五号和六号宇宙飞船。”马治国显得很自豪。

  “杭钢”变得更强、变得更美,是新老“杭钢人”的愿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杭钢”之变 本报记者 金毅 2009-6-22 浙江日报000022009-06-2200012;48256F32002924A6482575CF001BBC4F[A1-金毅≈B1-蒋一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