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辉阳光”的成长神话,听来令人惊讶。
这家位于嘉善的新能源企业,刚成立时年销售额只有5000万元,到去年已经突破50亿元,在4年时间里业绩增长了100倍。公司董事长李仙寿说:“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让我们获得了快速奔跑的能力,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太阳能硅片生产商。”
自主研发变废为宝
“昱辉阳光”的第一桶金,就源于自主研发。
2005年公司成立之初,国际市场上用于生产太阳能硅片的原材料价格高、货源缺,许多企业常常“无米下锅”。
李仙寿注意到,国外许多企业将破碎硅片随便丢弃,而这些废碎硅片都是经过精细提炼的高纯度硅,“如果能实现废物利用,将一举突破原材料短缺的瓶颈”。
利用废碎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用单晶硅片,很快成为公司的头号项目。10余位专家投身研发,历经数不清的失败终获成功,并于2006年12月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
这一当时全球领先的科研成果,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当年实现赢利2亿多元。这也让“昱辉阳光”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太阳能产业中,企业只有凭借自主创新,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持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公司成立以来,研发经费每年递增200%以上,至今累计投入近3亿元。今年,公司预计投入研发经费将不少于1亿元。
人才梯队形成研发合力
“昱辉阳光”不仅重金聘请了10多名“海归”高端人才,还在国内重点大学招聘了上百名研究生,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他们和生产一线的技师一起,构成了“昱辉阳光”的研发团队。
29岁的硕士刘伟,是2006年来到“昱辉阳光”的。他说,为吸引人才来嘉善工作,公司在县城一流的小区为他们提供了免费公寓;下一步还将以优惠价向他们出售正在兴建的人才公寓。至于薪资待遇,自然也不会比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低。(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不过,真正吸引人才加盟“昱辉阳光”的,还是公司提供的事业平台。尽管才来3年多时间,刘伟已被委以重任,担任研发中心研发部经理。和他一起被提拔为公司中层干部的还有10多人,几乎清一色的“80后”。
公司还放手让他们参与重大项目。在他们的努力下,太阳能硅片的每瓦耗硅量从9克降低到6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切割硅棒时产生的硅末,被成功地回收利用,既节约原料,又利于环保;公司顺利扩建了硅片生产基地,4个厂区具有年产1000兆瓦硅片的生产能力。
视自主创新为生命的“昱辉阳光”,很舍得在科研人员身上投入。去年9月,刘伟被公司派到德国10多天,学习多晶硅等设备的制造工艺。近两年来,陆续有20多名科研人员被派赴海外考察学习。
由一线技师提出的工艺改革,也受到公司的高度重视,公司每年拨出专款奖励他们的创新发明。近年来,一线技师提出的革新已达10多项,其中一项将硅片的切割厚度从220微米降低到160微米,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努力打通产业链
去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际光伏产品市场急剧萎缩,许多企业日子难过。而“昱辉阳光”自主研发的新产品大受国际买家欢迎,顺利渡过了难关。
这款新材料硅片产品,改变原来在硅片中掺硼的工艺,而是加入掺杂元素镓,使硅片的光电转换率由原先的16.5%提高到17.8%,同时将硅片的衰减率控制在0.1%。这样一来,这款新产品的性价比大大提升,市场售价比普通硅片高出20%,却依然供不应求,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
“太阳能行业是一个充满阳光的产业,但竞争太残酷了,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公司一位高级研发人员说。
目前,“昱辉阳光”瞄准国际太阳能领域最前沿的几个科研项目。今年,公司将投产新一代硅片,将太阳能发电成本降低50%,使大规模应用太阳能发电成为现实。
目前,“昱辉阳光”正努力向上下游产业拓展。在四川投资26亿元建设年产3000吨原生硅基地,下月底即可点火投产。近日并购江苏无锡佳诚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到年底将形成240兆瓦太阳能硅片的组装能力,实现太阳能上下游产业的垂直整合,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按照“昱辉阳光”的战略计划,企业3年后年产值将达500亿元,利润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