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 吴晶晶 胡浩)一个由我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最近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恐龙——“泥潭龙”。科学家通过对其“手部”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外侧转移假说,将有望消除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发育学资料有关鸟类手指同源问题产生的矛盾。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6月1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鸟类手指同源问题是进化生物学领域长期以来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化石材料显示,鸟类的祖先恐龙具有5个手指。在向鸟类的演化过程中,它们的两个外侧两指(相当于人类的无名指和小拇指)首先退化并消失,最终形成鸟类的具有3个手指的手部。但是,现代发育学研究却表明鸟类保留了中间三指。这一冲突也成为少数学者反对鸟类恐龙起源假说最有力的证据。
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发现的“泥潭龙”不同寻常的“手部”结构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泥潭龙”保存了四个手指,但是其第一指却严重退化了,第二指非常发育。这显示了一种与其他早期兽脚类恐龙完全不同的手指退化模式。
综合新的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发育学资料,徐星等提出了一种外侧转移假说来解释恐龙手指的演化,提出包括鸟类在内的具有三个手指的僵尾龙类所保存的三个手指头其实是第二、三、四指,改变了关于僵尾龙类保存了第一、二、三指的传统观念。这样,存在于古生物学和现代发育学资料之间的矛盾就消除了。
徐星等进一步分析了现代发育学资料,认为外侧转移假说能够用现代发育学机制进行解释。他们还首次在古生物研究中采用了动态同源检测的方法,为外侧转移假说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据了解,近年来,徐星的研究小组在羽毛和翅膀等重要结构的演化研究方向多次尝试结合古生物学和现代发育学资料,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