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注意到,上海是在金融危机影响持续深入,各国保护主义思潮抬头的大背景下,主动松动“入沪”大门的。同样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上海为何仍然坚定推动户籍改革呢?
应该看到,上海,曾经是户籍壁垒的象征,这次却领跑了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破冰的背后,展现了开放的发展智慧,而核心内涵是发展的眼光是否真正投向长远。
金融危机面前,是不是应该把一些长期的建设使命先暂时放一放,集中精力应对最紧急的事?持这种观点者或许不在少数。其实,越是在危机之时,越是要讲科学发展,既要做救急的事,更要花精力来思考长远。
上海未来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什么?答案还是人才。因为上海没有特别的资源,只有依靠人才。而在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人才、人才争夺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要留住和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松动户籍是关键之一。
在全球经济同此凉热之际,上海不仅没有在公平就业方面设置障碍,反而适时实施户籍新政,体现的是一种发展智慧与开放心态。当下建立居住证与户籍的衔接机制,无疑会为上海引来更多的“凤凰”,带来发展的后劲。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国,特大型城市户籍改革没有先例可循。在现阶段,上海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面放松或取消户籍制度。而让符合所设条件的优秀人才优先“入围”,并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排队轮候的做法,或许是当下的最优选择,从中体现的是透明的管理智慧。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户籍制度改革涉及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是大势所趋。然而,也要看到,对于如此重大的改革,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和合乎国情市情的原则循序渐进。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差距较大,一旦特大型城市户籍全面放开,恐怕难以承受大量涌入的人流。
上海户籍新政给出了明确的“入沪”标准,给了人才对于未来的稳定的明确的预期,有利于人们通过合理合法的努力,去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的户籍管理正在向更科学、公平、透明和人性化的方向迈进,而这也是世界各国的成功管理方式。
也许,户籍制度改革注定是艰难的,而上海的户籍新政只是其中的一小步。在短期内,符合标准的“入沪”人士数量,也不会如想象的多。但在这方面的持续探索,体现了开放的发展智慧和透明的管理智慧,更关键的是表明了上海“筑巢引凤”的基本人才态度。
(本报综合新华社、《解放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