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 追溯前辈革命足迹
探寻当年历史真实
· 华语大片扎堆上海电影节
· 金爵奖
· 金爵奖部分参赛影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长篇电视剧《保卫延安》正在央视播出。剧中人物不少都有原型,这里记录的是其中的两位。
追溯前辈革命足迹
探寻当年历史真实

《保卫延安》之人物原型
  顿星云:小说是小说,我是我

  述者:纪实文学《顿星云中将》作者杨肇林

  在1954年,一部名为《保卫延安》的小说风靡全国,人们争相传阅,一时“洛阳纸贵”。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书中呼之欲出的英雄周大勇、陈兴允等人的故事自然不胫而走。

  记得是3月里的一个晚上,天气很冷,我和许多热心的读者一起,在北海旁边北京图书馆前的空地上,听作者杜鹏程讲小说背后的故事。没有椅子,屁股下面坐的就是花岗岩地面,但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戴着红领巾的少年,都听得全神贯注,丝毫感觉不到冷。也许,英雄们的豪情壮志已经让我们热血沸腾。

  杜鹏程说,他小说中的人物、故事,都是有真实原型的。他还提到,当年他随第一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四旅转战陕北塬上山峁间,旅长顿星云曾对他说,要写好部队,就要跟战士一起摸爬滚打,这对他启发很大。因为陈兴允与顿星云谐音,所以顿星云就是陈兴允的说法,便自然而然地传开了。

  说来也巧,不久,我奉命调海军航空兵部工作,赶往驻地报到,随身带着几本书,其中就有《保卫延安》。我到达的时候,正赶上那时蔚为风气的工间操——每天上午10点,下午4点,人人都离开办公室,到户外去锻炼身体。我正茫然四顾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身材敦实、面孔黝黑、天庭饱满的同志,他看到我,笑着招呼说:“新来的啊,欢迎欢迎。”说着指指8号门,“先去政治部报到吧。”

  在政治部报到的时候,我随口问道:“刚才那个人是谁呀?”答曰:“顿司令员啊。”“顿星云?不就是《保卫延安》里的陈旅长?”“哎呀你可别那么说,小心司令员批评你。”据说,有人曾问过顿星云同样的问题,结果被他批评一顿:“你怎么连一点常识都不懂。小说是文学创作,陈兴允就是陈兴允,,不是顿星云!”后来,我也曾不止一次听他说过,“小说是小说,我是我!”

  1956年,为了纪念来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我受命协助顿星云整理、润色他的回忆录。我让顿星云讲故事,可他总是说谁谁谁在哪场战斗中立了大功,谁谁谁在哪次决策中起了关键作用,却从来不提他自己。问得直接,他就笑着说:“我嘛,没有做什么,跑龙套,当配角。”可见他的为人!

  1947年3月,顿星云任第一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四旅旅长,奉命率部从山西汾阳紧急驰援延安。经过十几天急行军,3月19日黄昏,从永和渡渡过黄河,赶到延安附近的甘谷驿,却传来消息:延安失守。他们是来保卫延安的,而延安却被国民党军占领了,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十分沉重。

  当时,进攻延安的国民党军23万,而西北野战军只有2.6万人。真正的延安保卫战开始了。在如此严峻的危机下,经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伏击战、蟠龙攻坚战,三战连捷,改变了陕北的局势。独立四旅打得很出色,特别是打蟠龙,国民党军主阵地集玉峁久攻不下,顿星云爬到最前沿指挥战士。坚持潜伏在集玉峁断崖下面,总攻时一跃而出,夺取了胜利。

  有一个插曲很能说明当时人们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沙家店战斗后,开始追击国民党军,在崂山阻击战中,俘获了大批俘虏。顿星云看见几个小战士把一个俘虏牢牢地捆了起来,便问道:“你们这是在干什么?”战士回答说:“这个俘虏是个死硬派,不捆住怕他跑了。”顿星云笑了,豁达地对那个俘虏说:“不怕你跑,你没有地方可跑,不管跑到哪里,我们都能把你再抓回来。”

  这个俘虏是国民党工兵连指导员黄继昌,他果然还是跑了。几天之后,部队攻打黄龙,在被俘的士兵中,顿星云又看到了黄继昌。顿星云笑了,对他说:“你可以再跑,但是,还是会被我们俘虏的。不信,你可以再跑。”黄继昌果然又逃跑了。

  很巧的是,不久在韩城战役中,黄继昌第三次被俘了。顿星云要再次放他,可黄继昌却不走了,他对顿星云、对共产党心悦诚服,于是加入了解放军,后来一直跟着顿星云部进军新疆,成了一名很好的新闻工作者。这是一个现代版的“七擒七纵”。

  看过《保卫延安》的读者一定很想知道,顿星云究竟是不是陈兴允,其实这个问题是否有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难,继承革命前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崇高信仰。保卫延安是一次难熬又必须的“翻山坳”的战斗,翻过这处山坳,中国革命便大步前进了。

  新中国建立后,顿星云有幸在海天之间续写新的传奇,领导海军航空兵以保卫延安的战斗精神和经验,不断击落国民党军飞机和入侵的美军飞机,俘虏了美军飞行员,保卫了祖国领海、领空。    (孙莲莲)

  王绪:大勇亦大智,有才兼有德

  述者:王绪之子王根

  最近,我收看了电视连续剧《保卫延安》,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亲。上世纪50年代,杜鹏程的小说《保卫延安》出版后,曾经轰动一时,我也听到不少父亲当年的老战友提起,说父亲是《保卫延安》中的主人公周大勇、王成德等优秀基层指挥员的原型之一。因为父亲参加过保卫延安的一系列战役,与周大勇、王成德有相同的战斗经历,有顽强、勇敢、机智的出色表现。

  据我所知,当年杜鹏程写作小说《保卫延安》的时候,曾经多次采访参加过相关战役的基层指挥员,父亲也为此提供了不少素材。按照我的理解,父亲当时只是我军许许多多基层指挥员中的一个。周大勇、王成德作为艺术形象,集中、融合了很多个营长、教导员的特点和事迹;而某一原型的诸多性格特点和品质,也可能经过分析以及新的排列组合,分散、折射到艺术作品中的不同人物身上。

  保卫延安时期任新四旅政委、后曾任兰空政委的魏志明老首长曾这样评价父亲:王绪打仗既勇敢又机智,有谋略。1947年保卫延安时,父亲担任陕甘宁边区教导旅二团二营营长。他打仗最擅长因地制宜,根据陕北特有的地形伏击敌人,特别是领悟和应用口袋战法,待诱敌深入后,迅速收口打围,完成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据说,在一次战役中,父亲率领部属和其他部队一起,就是用这种战法,全歼了胡宗南的一个整旅。    

  说起来,父亲和周大勇最相似的地方要数他作战时的英勇果敢。他曾经率一个营和兄弟部队一起苦战七天七夜,完成了掩护党中央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的任务。在瓦子街战役中,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突然一颗子弹从侧下颚打入,进而从嘴里穿出,几颗牙齿顿时被击碎,鲜血喷涌而出。但父亲坚持负伤不下火线,仍顽强地继续指挥战斗。

  其实,父亲身上受的伤何止这一处!虽然从外表来看,父亲与常人无异,但他受过枪伤、刺刀伤,可以说是伤痕累累。而直到今日,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我们问起这些伤时他讲的话:“那个年代打仗,就好比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我们随时准备牺牲。”原来,父亲嘴里镶的假牙、身上带着的伤痕背后,竟然包含着这样惊险而精彩的故事,蕴藏着这样可歌而可泣的壮怀激烈。

  父亲为人谦逊,很少对我们讲起他的功绩与传奇。在被问及成长经历时父亲这样说:我刚当兵不久,觉得还没有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呢,就让我当班长;班长刚当了一阵儿,还觉得没有干好呢,就被提升为连长……正是这样一种把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不断追求卓越的心态,正是这样一种从部队建设、国家发展中看见生命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视野,展现了老一辈革命者造就大勇的大智、激发高才的厚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化休闲 00014 追溯前辈革命足迹
探寻当年历史真实
2009-6-19 浙江日报000142009-06-1900016;48256F32002924A6482575D60030209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