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 燃烧七百年不灭的琉璃窑火
· 李方福与
绵竹年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北京永定河畔、九龙山麓,有一个举世闻名的中国琉璃文化村——京西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千百年来,这里的村民一代又一代,以蕴含独特技艺的建筑构件,把紫禁城等古代建筑装饰得富丽堂皇,把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现代建筑打扮得雄伟庄严。
燃烧七百年不灭的琉璃窑火
■本报驻京记者 陈燮衡 文/摄
  简陋、原始的车间,熊熊燃烧着700年经久不熄的琉璃窑火;古老、宽敞的厂区,堆放着一排排琉璃成品构件……这就是坐落在永定河畔、九龙山麓的中国琉璃文化村——京西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千百年来,这里的村民一代又一代,以蕴含独特技艺的建筑构件,把紫禁城等古代建筑装饰得富丽堂皇,把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现代建筑打扮得雄伟庄严。近日,记者在村文史负责人萧永旺、村旅游负责人郭玉金两位老师陪同下,走访了这个中外闻名的“琉璃之乡”。

  装扮紫禁城的金碧辉煌

  踏进村庄,穿过一座高大的琉璃牌坊,沿着村东头西山大道前行数百米,一座古老的过街楼展现在眼前。据陪同的郭玉金老师介绍:过街楼的大名叫“三官阁”,属琉璃渠村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秋(1756年)。“三官阁”的殿堂瓦顶,所有装饰配件,均采用本地琉璃窑厂生产的琉璃制品,整体建筑气势不凡。尤其是城台“券洞”上东西两面的“带河”、“砺石”两块匾额格外醒目。郭老师说,其“带河”、“砺石”四字意为,即使黄河变成腰带那么细,泰山变成磨刀石那么小,琉璃渠村也照样享受皇恩。岁月荏苒,皇恩远逝。但“三官阁”却是琉璃渠村古老琉璃烧制业的历史见证。

  谈起琉璃渠村对北京古皇城建筑的贡献,村文史负责人萧永旺老师说:“远有故宫、天安门、天坛、北海公园、景山公园、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公园等古老建筑,近有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历史博物馆、华侨大厦、王府饭店、北京西客站、中国妇女大厦等二十世纪现代大型高档建筑,都有我们琉璃渠村烧制的产品构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琉璃渠村,就没有紫禁城的辉煌!”

  史载,永乐四年即公元1406年,明成祖兴建北京城和紫禁城。这是中国历代皇家建筑史上规模最大、历时14年完工的工程。内城周长40里、皇城周长18里,紫禁城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总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紫禁城内以三殿为轴心的房屋多达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淡黄色琉璃瓦及其配件铺盖的屋顶,让紫禁城变成了建筑成群、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宫殿。

  在对北京古城和紫禁城供应琉璃构件中,琉璃渠村功不可没。同时,空前绝后的琉璃构件的需求,也让这里变成了一座流芳百世的中国琉璃文化村。

  萧永旺老师介绍说,由于交通方便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公元1263年的元代,皇帝忽必烈决定在北京兴建大都城之际,朝廷便在京郊九龙山下永定河畔兴建琉璃窑。又因迁入大批窑工和朝廷派遣官员进驻,当年仅有刘、李几户人家的山野之地,出现了兴盛景象。而明代时由于大规模建造宫殿,琉璃烧制业飞速发展。朝廷又在此设置官署“琉璃局”,监管琉璃烧制,这里便形成了被称为“琉璃局”的村庄。

  进入清乾隆年间,皇家园林大规模修建,“琉璃局”村琉璃窑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改为民办官督。承办窑场的窑主是烧造琉璃的世家、祖籍山西的赵氏。到清同治、光绪年间,赵氏第十六代孙赵华农主持窑场事务,还被封为朝庭五品官衔,赵家成了专为宫廷烧造琉璃显赫一方的“皇商”。此后,琉璃渠窑场越发兴盛,北京城内外皇家园苑、宫殿、陵寝所用琉璃器件均为琉璃厂烧造备办,故宫、香山、颐和园、北海、天坛、景山、卧佛寺等许多古建筑群的琉璃件均从这里烧制。后缘于治理永定河修灌渠至此,原“琉璃局村”被改名为“琉璃渠村”,从此,琉璃渠村作为琉璃之乡闻名遐迩。

  独特土质铸就中国琉璃村

  说到流传千年至今不衰的琉璃文化,不得不提及北京城里的琉璃厂。

  由于营造宫殿需要大批琉璃构件,当年朝廷在门头沟琉璃渠村设有规模庞大的琉璃烧制厂,还在现今的和平门建有琉璃厂窑,并与琉璃渠村以“内厂”和“外厂”分别称之。距紫禁城近在咫尺的“内厂”由于工地取材便捷,其生产规模发展也极快,以致“琉璃厂”之名在北京人心中根深蒂固,一直流传至今。

  传说当年乾隆登上紫禁城角楼观景,见城西南浓烟滚滚,一条黑龙腾空而起,便问身边大臣:是否盗匪在放火滋事?大臣回答说黑烟为琉璃厂烧瓦所致。乾隆爷眉头一皱,不容分说马上口谕命其迁出。

  “内厂”迁移,毫无争议地选址门头沟琉璃渠村,并与当地的烧制厂合并。从此,琉璃渠村的皇家工厂风光无限,插着“工部”黄旗的马车,劫匪远而避之。半夜进入警戒森严的紫禁城,牛气冲天的门岗也不敢怠慢,立马放行。而这里出产的琉璃构件价格也不菲,每块琉璃瓦就是一两银子。

  当年琉璃渠村在朝廷的眼中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交通便捷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这里有着能确保高质量琉璃产品的黑坩子土。

  在门头沟水闸北路的北京西山琉璃瓦厂,记者见到堆放在厂区的那些透着光亮的黑坩子土。这些颜色黑得像煤炭的坩子土,与码在周边的琉璃构件形成了明显对比。如果不是陪同的萧永旺老师介绍,怎么也无法想象这黑黑的泥土能烧成白底子,黄、绿盖面的琉璃瓦。

  原来,琉璃制品是一种化学物质,而琉璃渠村出产的琉璃,是采用坩子土加助熔剂氧化铅经高温烧制而成。

  坩子土的学名叫“页岩”,其中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氧化铝和矽,介于地质层的土和煤之间,有较好的黏性与伸缩性,含铝成分多,是烧制琉璃构件最好的材料。

  据萧永旺老师介绍,元代以前,琉璃多用陶泥黏土、胶泥土制坯,颜色呈红色,坯胎粗松。自采用琉璃渠村的坩子土之后,烧出的琉璃制品坯胎色正,呈月白色,釉色艳丽,质地紧密度高,成大型而不开裂。

  西山厂祖孙三代以“吻作”技艺见长的郭立生师傅,一边在一件大“吻”上做“捏制”,一边向记者介绍说,琉璃制作要严格按传统的“抠、铲、捏、画、烧、装、挂、配、看、返”等规程和标准,熟练应用“绘画、雕塑、用色、火候”等几十种工序。而我们琉璃渠村官式琉璃的烧制更加复杂,是采用二次烧成工艺。第一次烧制叫“素烧”。是将经历了春雨浸泡、夏日曝晒、冬雪凝冻的质地良好的坩子土经“粉碎、筛选、淘洗、配料、炼泥”后,通过制坯、修整成型,再精雕、晾干、烘烤入窑。“素烧”的温度在摄氏1000~1150度之间;第二次是叫“彩烧”。经“素烧”之后的初级产品,将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用铅作助熔剂,以含铁、铜、锰和钴等做“着色剂”,并配以适量石英,然后在产品外表“施彩釉”。二次入窑彩烧的温度在摄氏600~910度之间。一件琉璃制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其生产过程长达40多天。

  700年皇家工厂续写辉煌

  “太和殿、神武门琉璃维修已在去年年底完成,故宫大修的新瓦百分之八十都是我们烧制的,目前还在进行国家博物馆琉璃构件的烧制!”谈起近年琉璃渠村承接的工程,萧永旺老师似乎有些掩饰不住脸上的笑容。

  2002年,北京故宫博物馆进行自1911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整修。在这“百年第一修”琉璃制品项目的招标中,琉璃渠村明珠琉璃制品厂和琉璃渠村北京振兴琉璃瓦厂一举中标,成为故宫百年大修琉璃制品的指定厂家。

  明珠瓦厂的前身就是琉璃渠村古老的“琉璃窑厂”,这家延续700年窑火不灭的琉璃“老祖宗”,一直承接以紫禁城为主的国家级重点项目。

  故宫大修中的屋顶修复主要是“老瓦复烧”,其中有50%掉釉的老瓦要换下来进行重新上釉。由于经历数个朝代,其琉璃构件所采用的坯体、原材料以及质地和厚度都不完全相同,复烧时,温度和火候很难掌握。复烧一块老瓦,比做一块新瓦难度要大好几倍。要经过旧釉打磨、素烧、出窑、正脊再挂色、釉烧、出窑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打釉时不能磨掉构件字样,上釉中不能走色。

  在这项工程中,为了在配釉等关键工艺上达到质量要求,明珠厂利用祖传秘方反复试验,在小样获得成功后才大规模烧制,满足了大修对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圆满完成了故宫大修任务。

  据萧永旺老师介绍,解放后的1954年,琉璃渠村的四大窑厂收归国有交故宫博物院代管。此后在体制上经历数次变化,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琉璃渠村又新办了西山琉璃瓦厂、振兴琉璃瓦厂、古建瓦厂。至此,该村已有七家琉璃制品厂,并形成了琉璃瓦和工艺制品两大系列,品种达数百个,年产数百万件,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琉璃之乡”。

  “琉璃渠村对新中国的第一个贡献就是1949年8月进行的天安门小修。为让天安门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诞生的第一个国庆,窑厂的工人日夜辛劳,按天安门城楼琉璃构件的尺寸大小,加班加点制作。

  “值得骄傲的是,1958年中央在北戴河会议决定兴建的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军博、钓鱼台、民族文化宫,北京站、农展馆等北京十大建筑,琉璃渠村就参与了七个。此后还承接了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建设项目。”

  从萧永旺老师的介绍中,记者还获悉了1969年初冬到1970年初春天安门“落架大修”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所谓的“落架大修”,是把整个房顶都拆了。当时大修方案要求对整个屋顶作一个全面改观,其中要把屋顶的正脊琉璃装饰件原先龙形象的图案改成延安宝塔山形象的图案;把房檐的瓦当钩滴龙纹造型改成向日葵图案。

  在报送国务院审批时,周恩来总理认为:天安门毕竟不是我们共产党人亲手兴建的,还是尊重历史按原样整修比较好。于是有关部门搞了个折中,钩滴用了向日葵造型,屋脊构件保持原样。

  到了1984年时候,天安门要小修,有人提出要把钩滴换回龙纹原样,但发现“落架大修”换上去的钩滴质量很好,一点都没有损坏。于是又报国务院审批,请求是否不要再换,把向日葵图案的钩滴保留下来,结果得到国务院批准。现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钩滴就是向日葵图案的,眼神好站在地面都可看清。

  琉璃艺术从皇宫走向世界

  在世人眼里,以琉璃作为重要构建兴建的中国古建筑,无疑是世界标志性建筑物中至善至美的典范。

  在北京导游嘴中曾流传有这样一则佳话:说美国一小女孩随父母来北京旅游,远远看见故宫那金灿灿的屋顶心生疑惑,便问父母:“都说中国很穷,怎么他们会有那么多黄金用来做皇宫的屋顶呢?”身旁的母亲嫣然一笑,告诉孩子说:“等你长大了,好好读书,就能从中找到答案了!”

  可与西洋建筑相媲美的金碧辉煌的琉璃古建筑,是让中国人骄傲,令外国人羡慕不已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是载入世界建筑史中的一支奇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美妙的音符。随着国门的越开越敞,作为流传千百年的建筑精华,北京琉璃渠村的琉璃产品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明珠厂,萧永旺老师指着一件故宫大修时用剩的屋顶琉璃大型“吻”对记者说:“在全球都在崇尚创意建筑的今天,很多国家有唐人街的城市,都会建造琉璃牌坊或其它琉璃建筑作为华人区的象征,作为华人对祖国情感的一种寄托。特别是早年就颇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对采用琉璃作屋顶的中国古建情有独钟。本着对中国古代皇家文明的崇拜,他们投巨资兴建的一些大型建筑,都喜爱按中国古建筑的形制设计,并与琉璃渠村的专业厂家建立长期供货关系,不惜血本从北京运去琉璃构件。”

  琉璃渠村明珠厂厂长王双来谈起出口的琉璃制品,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起:“这些年来,我们厂承接国外的项目越来越多,比如英国华人出资兴建的中国超市,虽然是一种新概念的集贸市场,但建筑外型他们仍然选择了中国古典造型,不顾千山万水的阻隔,从北京运载琉璃构件装饰屋顶。

  “还有法国的清云寺,那是中法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一组建筑群。为了完全采用中国古代官窑生产的琉璃构件建造金碧辉煌的屋顶,2002年就远渡重洋来到北京与琉璃渠村和我们厂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至去年年底,他们已从天津港运走20多个集装箱的400多吨琉璃构件。

  “日本国采用明珠厂的产品就更多了,大阪的川久饭店、神户的中国园、关帝庙等项目,明珠厂都是他们长期的供货单位,曾一次运走琉璃构件22万件之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13 燃烧七百年不灭的琉璃窑火 ■本报驻京记者 陈燮衡 文/摄 2009-6-19 48256F32002924A6482575D10032A024[A2-陈燮衡≈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