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为发展注入智慧和力量
· 浙黑粮食产销合作深化
· 修炼“内功”
· “马路天使”的命运交响曲
· 世界休闲博览会永久落户杭州
· 苍南农民获“贴身”金融服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省高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多途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发展注入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阮蓓茜
  国际金融危机面前,高校该如何发挥知识和科研优势,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省高校紧密结合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实际,立足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依托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为我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多途径实实在在的服务,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加强校企战略合作,助企克难攻坚、转型升级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浙江企业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科技支撑。

  加强校企合作,让科技成为企业脱困的有力“翅膀”。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我省高校就突出实践特色,按照省委“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要求,从自身优势出发,组织开展专家教授与企业“面对面”、科技小分队组团入企调研、科技特派员驻企挂职等活动,切实为企业“把脉开方”,解决技术难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先后组织8批教师,走访140多家企业,帮助收集、整理和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

  除主动帮扶企业外,我省高校还紧扣社会需求,探索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转化科研成果、提供技术服务,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温州大学与浙江博龙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飞灰无害化处理等3项技术与意大利国家科学委员会签订了专利技术科技合作协议,有效助推企业化危为机,开拓国际市场。浙江林学院以应用型科研为重点,提供从技术转让到技术培训、咨询和指导等全方位服务,帮助20多家地方企业在危机中逆势发展。

  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服务地方产业科学发展

  如今,由浙江工业大学牵头的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不仅为身处危机中的企业送上“科技大礼”,还为产业发展把脉,成为推动我省乃至全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

  满足企业需求,但又不局限于个体。学习实践活动中,我省高校将优势科技资源系统地注入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搭建公共科研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项合作向长期合作、紧密合作、系统合作转变,有效助推地方整体产业结构的科学转型。

  浙江理工大学先后与绍兴、嘉兴等地龙头企业共建服装产业、桑蚕产业等4个省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共建义乌无缝服装业等3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并作为主要单位参加国家级“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服务并引领整个行业的科学发展。

  温州医学院以高端镜片技术研究成果产业化,增强温州眼镜产业竞争力;以温州地道药材“温莪术”GAP基地建设,发展新兴药用产业;以培育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推动了温州新兴产业发展。

  浙江海洋学院紧密配合舟山海洋产业发展节奏,立足港口工程与海洋运输、水产加工与海洋药物等10大领域,建立全面科技服务框架,助推舟山临港产业结构的科学转型。

  依托不同学科优势,助推新农村基础建设

  新农村建设,则为高校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全面帮扶地方农村基础建设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省高校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努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以科技服务促进农民增收。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合作共建省级新农村实践示范区,通过开办农民专家创业创新培训班、建立桑蚕产学研创新中心等10个科技服务平台,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科学合理布局,促进农民增收创收。

  以文化促进农村和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建立嘉善田歌教学基地,帮助抢救、传承和发展地方优秀文化遗产;与余杭联合开展“牵手农民·百场文艺演出”,巡演一个月,遍及240个行政村和29个社区,繁荣新农村文化建设。

  以教育引领促进农业发展。浙江师范大学以农村教师培训为主体,从学校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着手,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执教能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此外,各高校还向欠发达乡镇选派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务助理等,设立专题探索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为地方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既要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更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我省高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引导和推动大学生以创业促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各高校在帮助大学生培育创业理念的基础上,着力开展创业特色教育和培训,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浙江传媒学院依托大学生创业基地,引导入驻的大学生团队“公司化”运作,逐步形成“团队-实体-小企业”的孵化机制,并为他们提供技术保障、管理咨询等服务。浙江工商大学开展“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其中4位毕业生在自主创业的同时,还帮助25名同届同学实现就业。

  校企对接,努力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杭州师范大学与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办校,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国计量学院通过建设公共资源开发共享平台和学科交叉融合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强化实验教学、优化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为发展注入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阮蓓茜 2009-6-15 48256F32002924A6482575D5002FB49B[A1-阮蓓茜≈A5-沈科轩≈B1-蒋一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