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投资视点
3  
PDF 版
· 和信担保和谐发展 信用创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6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灵活创新设置反担保措施
和信担保和谐发展 信用创业
撰稿 摄影:倪晶珍
  和信担保

  和谐发展 信用创业

  撰稿 摄影:倪晶珍

  ★综合竞争力篇

  短短四年累计担保额超过45亿元

  浙江担保业的一匹黑马

  台州市和信担保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和信担保”)成立于2005年6月,注册资本金1亿元,是一家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个人消费(房屋、汽车)贷款担保、工程担保、实业投资于一体的综合性担保公司。以经营规模、效益规模、人员规模计,目前已成为台州最大的以融资担保为主业的民营商业担保企业。

  截至今年4月底,公司在保责任余额12亿多元,累计担保额超过45亿元,累计服务中小企业300多家。业务范围覆盖整个台州地区,旗下设有临海分公司、路桥分公司、温岭分公司、玉环办事处、温州分公司和个人贷款担保中心。目前正以台州地区为中心逐渐向温州乃至大跨越式地向安徽省黄山市辐射。

  决策先行 发展提速

  地处浙江东部沿海的台州,是浙江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民营经济占了台州经济总量的95%以上,有近9万家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信用不足,信贷成本高,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该市各级政府纷纷将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紧缺问题作为培育发展中小企业的关键工作来抓。在此背景下,和信担保应运而生。成立之初,公司总部设于临海市区,当时的注册资本金5800万元,已是台州地区为数不多的注册资本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专业担保公司。

  成立至今,始终秉承“和谐发展、信用创业”的企业精神,创立之初虽然一度发展缓慢,但公司决策层通过拜访资深专家,走访调研知名机构等系列举措,针对台州当地的区域产业特点与企业发展需求,及时制定了公司的发展规划,明确了公司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运营目标。

  因此,2007年,和信担保作出了四项重要战略决策:一是将公司注册资本金增至1亿元;二是将公司总部由临海迁至台州市的政治、经济中心——椒江区市府大道上;三是根据台州地域经济发展特色,在温岭、临海、路桥等地设立分公司;四是在椒江区设立个人消费贷款担保中心,专门开展个人消费贷款担保业务。正确的决策加上规范的运作,短时间内和信担保便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以人为本 巧妙布局

  重要的是,和信担保视“人才”为企业发展的首要资本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目前已拥有一支105人的“知识型”团队。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95%,中级以上职称达到70%,员工精于会计、审计、法律等专业,大多来自银行、投资、担保等行业。

  依托雄厚的资本实力,多年的投融资运作经验,良好的银保合作关系,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金融危机下,和信担保依然底气十足,敢于“危”中寻“机”。从2009年初开始,加快了对外扩张布局的步伐。经过半年的精心筹建,6月初,台州市和信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正式开业运作。6月9日,和信担保与安徽省黄山市财政局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出资成立黄山和信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其主营业务与台州市和信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完全相同。此举必将有力推动温州、黄山两地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巧妙布局。作为台州担保行业的领军企业,和信担保跃然而出,成为浙江担保业界引人注目的一匹黑马。

  ★品牌文化篇

  塑造企业文化 打造精英团队

  2007年,台州市已有几十家担保公司,其中有十几家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信用担保试点单位。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彰显自身特色,对和信担保来说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和信担保的决策层深刻地认识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永久利器。要想做百年老店,必须塑造一种强势和个性的企业文化。

  打响“和信”品牌

  通过建立以员工为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岗位设置、人员调配等企业管理制度,和信担保把促进员工与公司的共同成长视为企业的最高目标。四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建设,使和信担保“和谐发展、信用创业”的企业精神深入广大员工、客户、合作单位的心中。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公司的用工制度、薪酬制度、教育培训和管理等制度的改革,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和信担保的人力资源,促进了和信担保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服务至上”的企业文化建设,规范了员工的服务行为,优化了和信担保的服务流程、提高了和信担保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客户需要为导向,开发和设计担保产品,通过良好服务,赢得客户信任,维护客户关系。如今,在台州地区,“和信担保”的品牌已经打响。

  同时,针对运营时间短、业务人员新的实际情况,和信担保采取外出学习、内部培训和员工之间互助等多种有效形式,不断夯实业务功底,全力打造“学习型”精英团队。并专门邀请银行、财经、担保等方面的资深专家,开展业务培训、讲授风险控制理论、担保操作要领。通过专题讲座、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及实际操作,团队业务能力得到较快提升。

  风险管理颇具特色

  在高效专业的团队建设基础上,和信担保现已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项目评审人才队伍和专家顾问队伍,一整套担保风险控制体系颇具特色。

  自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和国家财政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台州诸多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难以承担融资压力,纷纷破产或濒临倒闭。仅2008年一年,和信担保就为7家中小企业进行了代偿,代偿金额高达1500多万元。为了公司的持续经营,和信担保本着对员工、对客户、对合作伙伴负责的态度,痛定思痛,进一步加强了风险防范与控制,完善了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制度。如信息收集、实地调查、审保分离、综合评审、反担保措施、定期走访、业务追偿、数据分析、银企联系等风险控制制度。

  针对中小企业反担保措施中优质抵押物不足的情况,公司在参照银行、担保业相关规定的条件下,结合区域特点,对反担保物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除传统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抵押之外,创新性地采用了股权质押、无形资产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反担保措施。如浙江万园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就是通过和信担保设计的融资方案,较快地获得了流动资金贷款,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开创了台州区域担保行业股权质押的先河。此外,截至目前,已有7家企业将其机器设备抵押给和信担保,抵押值计4000万元。

  ★多方合作篇

  完善制度 创新产品

  致力实现银企保多方合作共赢

  完善公司制度是企业规范经营、长远发展的关键。和信担保深谙严格、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决策科学、执行有力、防范风险的前提保证。因此,和信担保专门聘请了有着几十年银行信贷管理经验,对银行信贷、中小企业担保业务有着深入研究的翁明乐先生担任公司的总经理。2008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建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架构。并按照“精简、高效、便捷”的原则,对内设机构进行了改组,在总经理之下设置“四部一室一中心”,即业务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资产管理部、财务部、办公室和个人贷款担保中心,由总经理全权负责公司的日常管理与运作。

  四年来,和信担保累计担保总额超过45亿元,实现担保责任余额12亿多元,已成为台州地区资本规模增长最快、业务增幅显著的担保公司。特别是在银行、企业、担保公司三方合作中,赢得广泛赞誉。

  椒江天兴针织厂2007年与和信担保开展合作,据该公司副总经理介绍,当时因扩大规模需要,资金曾一度出现了暂时的短缺。跑遍了台州许多银行,没有一家愿意放贷;接触了几家担保公司,没有一家愿意为该厂作担保。和信担保以办理机器设备抵押为条件,为其向银行提供担保,使该厂顺利地从银行获取1000万元的贷款。自从有了和信担保的支持,该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了。仅2007、2008年两年就从国外引进机器80多台,销售产值从原先的10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7000多万元,员工人数也从几十人增至120人。

  深有同感的还有台州大正汽车有限公司、台州立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临海永达木业有限公司的老总们。这些公司都曾面临过资金链紧张、抵押物不足、银行融资难的问题,而和信担保的介入,犹如雪中送炭,使他们顺利获贷所需资金,渡过了难关。

  值得一提的是,与和信担保有着四年合作关系的工行台州市分行也十分看好与和信担保的合作前景。目前,在该行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责任余额中,和信担保占了90%以上的份额。自从有了担保公司这个平台,银企之间的信息变得畅通、对称了,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办事效率,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近年来,因国家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担保便瞄准了这一商机,开始办理工程担保业务。通过自身的积极探索、不断实践,仅一年的时间,就为37家施工企业出具了近50份保函,担保额近1亿元。

  四年风雨兼程,可谓硕果累累。和信担保凭借着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的创业精神,不断地扩大和编织着自己的客户群,从初创时十几人的小团队发展到如今拥有逾百名员工的规范型担保企业,创造了累计担保总额超45亿元的辉煌业绩。

  颁奖词

  以和为贵 以信为真

  和者,谐也,信者,诚也。以和为贵,以信为真。经过四年苦心孤诣的锻造,和信担保“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已深入人心,严谨务实、团队合作铸就“和信”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获得了担保客户、合作银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短短四年,为客户累计担保总额超过45亿元,怀着一颗为中小企业融资解渴的拳拳之心,彰显了和信担保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金融危机下又以前瞻目光,大胆决策,善抓机遇,巧妙布局,挖掘“价值蓝海”。这匹从浙江担保业界跃然而出的黑马,未来的发展后劲更让人值得期盼。

  黑马奋蹄,扬鞭驰骋。和信担保的明天将再创辉煌,我们拭目以待!

  “浙江省第二届十佳信用担保机构”评选活动组委会、评审专家组

  获奖感言

  立足台州 扶企成长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今天和信担保迎来了她的4岁生日。4年的风雨兼程、云舒浪静;4年的旌旗猎猎、荆棘林莽,不经意间已然获得浙江省第二届十佳信用担保机构殊荣,欣喜之余,倍受鼓舞。和信担保秉承“和谐发展、信用创业” 的企业精神,从创立之初到现在,一直本着对员工负责、对客户负责、对合作伙伴负责的态度,积极探索、稳健经营,创造了如今骄人的业绩。

  立足台州,辐射外围,扶企成长。荣誉属于昨天,我们更期待美好的明天。在未来的日子里,和信担保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理念,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不断探索新思路、新途径。一方面,通过在融资担保领域的精耕细作,做大做强,将和信担保建设成为担保质量优质化、业务品种齐全化、客户服务满意化、业务规模宏大化的“四化型”担保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广泛涉猎典当、拍卖、信托、资产管理等行业,将和信担保打造成为一流的一体化融资服务提供商。

  

  ——台州市和信担保投资有限公司 董事长                

  ★扶企成长篇

  驾驭风险做好小企业“保姆”

  四年的担保实践,和信担保依托迅速发展的台州经济和发达的中小企业群,通过持续地在业务拓展、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产品开发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精心修炼内功,驾驭风险做好小企业“保姆”,尽心扶持小企业成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台州玉和电塑有限公司(下称“玉和电塑”)成立于2000年10月,位于台州市路桥区桐屿塑胶工业园区,注册资金528万元。经营塑料制品、电线、模具、塑料机械设备、摩托车配件、汽车配件制造等,是当地塑料行业一家典型的小企业。

  该公司拥有厂区土地面积近10亩,均已抵押给了台州路桥农村合作银行。但是,路桥农村合作银行提供的400万元贷款仍不能满足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2007年5月,“玉和电塑”向和信担保提出了委托担保的申请。和信担保创新设置反担保措施,通过将“玉和电塑”已抵押土地办理第二受益人的方式为其向银行提供担保,担保金额500万元。自和信担保为其提供担保以来,“玉和电塑”年产值从2000多万元提高到4000多万元,工人人数也从七八十人增加到150多人,企业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

  无独有偶。同属路桥区的台州市轩金车灯制造有限公司(下称“轩金车灯”)与“玉和电塑”一样幸运。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8月,注册资金591万元,经营车灯、汽车配件、模具制造和销售,专为中国吉利集团提供各类车灯制造。

  2007年,“轩金车灯”因扩大规模需要,向银行申请贷款。但因其所有的土地属集体所有,且未办理土地证、房产证,由于无有效、可行的抵押物等原因,遭到银行拒绝。和信担保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认为该公司的产品科技含量较高,有一定的市场潜力,通过追加该公司股东为和信担保反担保人的方式,为其向银行提供担保。如今,和信担保与“轩金车灯”的合作已有近三年,和信担保为其提供的担保金额也从最初的4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80万元。经过和信担保三年的担保支持,“轩金车灯”得以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高,定单增多。年产值从3000万元增加到7000万元,员工也从100人增加到200人,而且还更新了生产设备,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流水线。

  历年所获荣誉

  ● 2008年11月,被评为“浙江省规范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 2008年12月,获得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助资金180万元;

  ● 2009年3月,被评为“浙江省第二届十佳信用担保机构”;

  ● 2009年4月,当选为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单位;

  ● 2009年4月,获得国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助资金690万元。

  热烈祝贺台州市和信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四周年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投资视点 00012 和信担保和谐发展 信用创业 撰稿 摄影:倪晶珍 2009-6-15 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28;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15;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30;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16;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08;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17;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10;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18;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24;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22;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23;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11;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20;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21;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12;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19;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09;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26;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25;浙江日报000122009-06-15000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