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新闻
3  4  
PDF 版
· 浙洽会消博会圆满落幕
· 高考阅卷打分“背靠背”
· “钱塘江北岸海塘应对超标准风暴潮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 双休日,到杭博“考古”
· 真心实意谋民利
动真碰硬解难题
· 浙江旅交会昨在沪开锣
· 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
让广大农民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 众专家,把脉“大遗址”
· 舟山银企合作共谋发展
· 畲乡景宁热起来
· 国际资本看好浙江
· 俞永谷受贿一审获刑十五年
· 为浙江制造插上翅膀
· 金华街头又闻婺剧“咦啊”声
· 浙江农民将住得更舒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畲乡景宁热起来
本报记者 施晓义 县报道组 叶秀华
  畲乡景宁变了。

  最近3年的加速发展,让这个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跑”起来、“大”起来、“热”起来。

  “跑”起来,是因为3年来投入到这15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资金高达37亿元,投入的强度和密度超过过去21年的总和,古老畲乡正在加速发展;

  “大”起来,是因为畲乡人民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局促空间中,抓住机遇再造一个新城;在自身努力和上级鼎力支持下,一块工业“飞地”已悄然落地,为做大县域经济奠定了基础;

  “热”起来,是因为来畲乡的人流迅速增加,省级各部门纷纷伸出援手;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多了,越来越多的“驴友”视景宁为必游之地;来自省内外的资本多了,他们看好景宁、投资景宁,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越来越热闹了。

  景宁人清醒地看到,全县人均GDP刚刚迈进1000美元“门槛”,与全省的发展水平差距十分明显。眼下,景宁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咬定发展不放松

  ——创新体制,激发活力,借力发展

  “景宁最大的实际是经济欠发达,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快发展。”县委书记武昌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把景宁经济搞上去,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说这话时,是2006年初。当时的景宁,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不够快,新农村建设基础薄弱,工业化进程滞后,城市化步伐缓慢。更让人着急的是,坐拥“全国生态县”的优势,却没有打响旅游业这张牌。认真分析形势后,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将突破口放在了体制机制的创新上。

  为此,县里召开了旅游发展大会,很快成立了县旅游发展委员会,赋予其协调各部门的权力。县里还建立了政府主导的旅游开发公司,整合全县旅游资源,代表政府对外进行旅游项目的合作开发。

  去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县政府果断拿出2000万元资本金注入县旅游开发公司,拉动主要景区建设。今年,景宁至少投入3000万元进行旅游开发,初步估计能拉动民间投资4亿元。

  就在我们采访时,县旅游局局长、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严伟华刚刚和来自上海、杭州的旅游公司签下旅游推广协议。接下来,景宁还将在更多城市推介旅游,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来畲乡做客。

  “如果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很难想象景宁的旅游业能做到今天这般风生水起。”他说,今年前5个月,景宁接待游客57.8万人次,同比增长33.9%;旅游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32%。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

  发展要提速,需要自我积累,也需要借力发展。去年5月,省委专门出台了扶持畲乡景宁发展的53号文件,在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各方面给予景宁“含金量”十足的政策扶持。随后,省直30多个部门紧锣密鼓地出台了200多项措施帮扶景宁加快发展,许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项目热火朝天地展开。

  以云景高速公路、庆景青三级路为龙头的交通网正加紧施工;投资1.3亿元上马输变电工程,解决这个“中国农村小水电之乡”的电力输出瓶颈;投入7000万元建设中国畲族文化中心,为畲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打下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推进,进一步带动了县域经济大发展。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景宁进一步加快在土地收储、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改革,为公共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打下了基础。目前,按照适度举债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这个曾经“跟不上趟”的经济小县正“加速赶趟”。(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走上特色发展之路

  ——拓新城,建“飞地”,打出“中国畲乡”牌

  处于平均海拔800多米的山区,景宁发展空间狭小,给发展带来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县城是全县最大的一块平地,仅有4.6平方公里。站在后发的起跑线上,如果不能根据实际县情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就可能在新一轮赛跑中再度陷入落后的境地。

  在景宁采访的日子里,我们在热火朝天的工地上,看到一条充满自信的发展路径。

  一心想拓展空间的景宁人,盯上了城北瓯江支流小溪外舍段右岸,一片相当于现在县城面积的洼地。在省里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正式启动了外舍防护工程,并于去年12月抢在滩坑水库蓄水前修建了长达2198米的防洪堤,为子孙后代“抢下”了这块宝地。再过3年,整个外舍新区的土建工程将完成,景宁人“再造一个县城”的梦想就将实现。

  作为全国仅有的5个生态县之一,如何既留住青山秀水又发展工业?令畲乡百姓欣慰的是,在省及丽水市的关心支持下,一块面积达3.83平方公里的区块今年4月正式落户丽水开发区,成了景宁经济建设的“飞地”,为景宁的发展创建了崭新平台。

  大力发展畲乡风情旅游业,已经成为景宁独具特色的发展战略。目前,景宁正在加大对景区的投入,今年全力争评“AAAA级景区”;大力引导群众进景区创业,开办畲乡特色用品街,发展“畲乡农家乐”;将炉西峡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华东第一峡”。

  景宁还在全力打好自己的独特品牌——“中国畲乡”:每逢星期一,县里干部会穿上畲族服装办公;每个月,这里都会上演一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畲乡风情戏”;每年畲族群众的盛大节日——农历“三月三”,都会举办盛大的庆典,既吸引游客,也吸引着各地的民间资本。

  畲汉群众真幸福

  ——教室真好,移民房子够大,乡亲们赚上了高科技的钱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景宁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亿元,同比增长10.3%。目前,其县域竞争力在全国12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排名上升到第16名,并成为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之一。

  去年,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3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10元,首次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在景宁采访,我们感受到了畲乡百姓的幸福生活。

  你很难想象,一位在县城打工的畲民,可以不办任何特殊的手续,就能将孩子送到县城最好的小学免费读书。在县民族小学的操场上,我们见到了正在玩耍的11岁小朋友钟伟杰。他的爸爸从郑坑乡梨壁漈村来到县城开家电维修铺后,就将他送到这里读书。

  走进校园,我们惊讶地看到校门口竖立着一块10平方米的显示器,每间教室都配备52英寸液晶电脑,学生们在300米长的高标准塑胶跑道上欢快地奔跑……这所投资5000多万元建起来的小学,已跻身全省最现代化的小学行列。3年来,该县共投入2.6亿元实施城区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工程,每年新建一所高标准学校。

  迁移到景宁的滩坑水库移民,家家户户有两三层宽敞明亮的楼房,居住条件比旁边的居民要宽敞得多。来到移民聚集区——距县城中心不过两公里的金惠小区,我们走进村民张书岳家。他家400多平方米的住房面积,三层楼房外加楼顶的一个大露台,让城里人羡煞。

  张书岳告诉我们,这两天他正筹划搞打火机的来料加工业务,从温州那边将打火机的零件拿过来,分发到家家户户组装,既能增加收入,又能给老人、妇女提供些就业机会。因为每户人家住房面积都很大,他这个生意很受村民们欢迎。

  也许,你很难想象,在建的畲族文化中心总占地面积达2.6万平方米,有畲族文化中心、博物馆和文化公园,目前主体工程已建好,预计今年10月建成开放。届时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畲族文化展示窗口。

  你很难想象,长三角市场上三分之一的香水百合出自景宁。我们登上海拔1000多米的景南乡东塘村,来到景宁的“高山优质香水百合种球示范基地”。2006年,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景宁农民开发出了高山优质香水百合,一举打破了百合种球依赖进口的局面。

  目前,这个基地已形成年产400万枝鲜花、300多万个种球的规模。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已带动景南等高海拔乡镇60多个村的500户农民种植香水百合,户均增收5000多元。在对全县“茶竹菌果菜药花”等传统农业进行科技改造的过程中,更多的村民被带动起来,跨入增收致富行列。

  景宁人民创造了以前难以想象的美好生活。再过三四年,充满创业创新激情的畲乡人民,将努力实现“全国民族自治县十强、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全国畲族文化基地”的目标。

  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新闻 00002 畲乡景宁热起来 本报记者 施晓义 县报道组 叶秀华 2009-6-13 48256F32002924A6482575D30051F9F2[B1-陈志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