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8版:创新发展在浙江
3  
PDF 版
· 增收,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6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增收,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村工作探讨
  增收,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村工作探讨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需求萎缩、价格回落,部分农产品出口受阻,加上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内需减弱,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业生产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困难加大。农产品生产是保证市场供应的基础,也是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旦出现滑坡,几年内难以恢复。因此,我们要进一步采取更加有针对性、更强有力的举措,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发展,通过保就业、重民生、促增收,维护农村稳定。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关心“三农”。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2月1日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再度聚焦“三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也是中央连续6年出台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而农民增收问题成为最难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应当看到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而且还在继续拉大,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在加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拉开了帷幕。

  一、“三农”问题,

  归根结底是农民增收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是三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增收问题。现在城乡最大的差距明显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环境差,二是农民增收难,而最根本的是农民增收难。农村卫生、教育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城市还比较落后,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比较普遍,有的家庭因为有人生了一场大病、遇上了一场车祸,就变成贫困户。所以说,农村环境差,其根本原因还是农民收入微薄造成的,要解决农村环境差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制约着农村的购买力,抑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启动,严重制约了二、三产业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指出,扩大和拉动内需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提高农民收入。可见,农民增收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品质的改善、农民对农业的投入,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二、造成农民增收

  困难的主要原因

  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加工流通企业为依托,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所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产业系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农业、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同时又是一种建立在各参与主体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运行机制。而事实上,各地组建的专业合作社、行业联合体、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虽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大多数还是组织化程度不高、人才单一、闯走市场乏力,丰产难丰收、农产品卖难等现象屡屡出现,这些都是长期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2.农村工业化程度不足。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农村工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也是有目共睹

  的。但是,农村工业化散、小、低的现象同样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仍然没有跳出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内生型模式范畴,其农村工业化不是依靠城市工业的扩散,而是依靠在农村地区兴办非农产业来推动。由于农村企业布局高度分散、生产规模过小、科技含量低,难形成集聚效应,对第三产业的带动能力弱。农村工业的过分分散,已经导致农村产业结构显现出畸形态势。由于农村工业化程度明显不足,现阶段农民中的多数还没有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他们的增收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进城打工。

  3.土地分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很多依靠办工厂、积累资本而致富的企业家,但却一直没有出现依靠大规模种植、养殖而致富的农民。在农村,大多数人都是依靠发展工业走上致富路的,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靠发展农业走上富裕道路。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村土地不流转而导致农村土地分散,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些地方通过村两委会协调,从农户手中集中了部分土地出租给个人经营,但由于租金甚低(每年每亩仅300元~500元),带动力颇弱,没能有效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可喜的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土地流转扫除了障碍,使土地流转成为了可能。

  4.农业扶持政策不到位。一直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力度是比较大的,每年下拨的资金也不少,但由于大多数“三农”扶持政策都与产业属性挂钩,并不与农民增收挂钩,这给农民增收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5.考核体系不科学。目前农村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农民增收这一核心指标的考核,有悖于与时俱进,有待于极大改进,刻不容缓。衡量农村发展成果,还是过去的考核模式,依据农业总产值、农业销售值、农民人均年收入等几项指标。殊不知,这些总量、平均数代表不了大多数,反映不出农村贫富差距情况,也反映不出农村真实面貌,更反映不出大多数农民增收的实际情况。

  三、实现农民增收

  的几点建议

  1.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土地流转扫除了障碍,今后将逐步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相对集中土地,实施农业规模化生产。实现了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种什么、养什么、谁经营、怎么发展,要由市场说了算,明确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

  诚然,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有赖于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实现不了农业产业化的。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建设农业产业化以及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减少农民和农村人口,加速城市化建设并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

  与此同时,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共同富裕,需要有一大批用先进文化充实的农民。现阶段传统农业正处在向现代农业产业化转型过程之中,这种转型是全方位的,既体现在体制上,也体现在文化上。农村先进文化不仅包括农业科学技术,还体现在新型农民的素质与技能。在农村,不坚持用先进文化教育农民,就无法引导农民走向新时代。

  2.以农民增收为关键点,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可以说,当前,农民增收一靠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二靠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必须明确目标,不能动摇,抓住了这两个关键点,也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牛鼻子”。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实现城乡统筹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工业化的任务除了促进城市内部的升级外,还包含了更多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要求。在农民增收问题日益尖锐和突出的当前时期,工业化的重心应该由城区往农村转移,并且和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挖掘工业内涵式增长潜力,重视产业分工,发挥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分区推进与区域合作并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加强指导,壮大农村工业,工业化与城镇化相结合,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老百姓经济,让农民直接得益。桐庐县分水镇的制笔业,就是典型的老百姓经济。一个才两万多人口的农村小镇,不仅接纳了当地一万多劳动力,而且还消化了外地劳动力近万人,当地六七十岁的老伯、老太都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婆媳关系、邻里关系和睦融洽,一派新农村景象。因此,不仅要以农村工业的普及化、扩大化和优质化带动中心镇、建制镇和重点村(示范村)的建设,发挥中心城区工业对郊区工业、村镇工业的带动作用,建设生态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服务机构,更要以实现农民增收的老百姓经济、工业功能区、产业基地及优质企业所创造的成果反哺农业,促进农村工业化程度的较快提高,实现农民真正增收。

  3.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出台农村扶持政策。今后农村扶持政策的出台必须立足于农民增收,要把农民增收作为扶持政策的核心内容。不能像过去那样,以产业属性为依据,而要创新一个理念,凡是可以带动农民增收的工业、农业、农村服务业等行业都要大力扶持和鼓励发展。桐庐县分水制笔企业,它就算不上是一个农业企业属性的行业,可是它多年来,真真切切通过了“厂站接对”等方式,把制笔生产程序的产业链延伸到了农村,延伸到了农民家门口,帮助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家中的弱势群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事实上,这些真正带领广大农民增收的老百姓经济却没有得到农村政策的支持,相反地,得到支持的是那些未能促进广大农民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所以,我们制定农村扶持政策务必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扶持政策真正扶持到位,真正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

  4.以农民增收为根本点,完善农业考核体系。一是完善农村考核体系。对农村的考核不能再以生产总值、销售值、财政收入、人均收入等为标杆,而应当以农民增收作为考核“三农”工作的主要指标,这是第一位的,这个问题不能含糊。二是规范农业龙头企业的评定。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认定必须严格把关,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资金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阳光透明。对那些钻政策空子、享受各项涉农政策扶持但却不能给农民带来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要坚决予以清理,使各项政府扶持资金真正用到农村,真正让农民分享。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过去广大农民为社会的高速发展作出很大贡献,改革发展成果应当共享,政府的公共财政理应向农村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农村经济稳健较快地发展夯实牢固基础,从而惠及所有农民,实现农村人均收入不再是个单一的平均数,而是能够真正代表大多数农民。

  5.以农民增收为基本点,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束缚农民增收的根源,同时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也是阻碍广大农民在城市从业、生存发展的主要障碍。随着改革的深入,必须对造成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使农民工拥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和地位,真正取消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采用国际通行的按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办法,实行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以职业确定农民、工人和其他职业劳动者的身份。拆除城乡藩篱,让农业人口享受同城镇居民一样平等的待遇。

  6.以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农村合作银行应大力支持农民增收。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在广大农民一点一滴支持下发展壮大,“反哺”“三农”,为农民增收服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农村合作银行的天职。桐庐农村合作银行履行职责,贷款总额实现32.5亿元,其中有16亿多元直接支持“三农”,为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实现农民增收,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部门在贷款投放过程中,要十分重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把科技含量大、市场销路好、回报率高的农业项目作为信贷支持重点,积极利用信贷杠杆引导当地农民发展科技农业。引导农民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力量,集中资金,发挥特色优势,发展有市场前景、有经济效益的名优特新产品,扶持和培植农业优势产业,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要选择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园区,选择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农业经营户和农产品营销户给予必要扶持,特别要强调的是要给予直接带动农民增收的大户重点扶持,为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的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非常时期,国内经济回暖压力较大的新情况下,丝毫不能放松对农村工作的重视,要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当作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工业化、出台增收扶持政策、完善农业考核机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金融扶持等一系列工作进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

  (作者濮明升,系中共桐庐县委常委、桐庐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创新发展在浙江 00018 增收,乃“三农”问题重中之重 2009-6-11 浙江日报000182009-06-1100009;浙江日报000182009-06-1100003;浙江日报000182009-06-1100012;浙江日报000182009-06-11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