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祝贺浙江日报创刊60周年
3  4  
PDF 版
· 全面建设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9年6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发挥生态优势 推进科学发展
全面建设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
  发挥生态优势 推进科学发展

  全面建设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

  临安,长三角南翼的一颗绿色明珠。这片绿色的土地,历史悠久,山水秀丽,森林覆盖率达76.5%。境内有天目山和清凉峰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天目山被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还有青山湖国家级森林公园,大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等数十处名胜景点。湖光、山色、巨树、溶洞、峡谷、飞瀑、温泉等形成了临安独特的自然风光。

  近年来,临安县委、县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模式,逐步走上了生态与经济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实现了从“绿色临安”到“富裕临安”的转变。临安,被评为全国县级市中首个国家森林城市、首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县”等称号,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9.2亿元,人均GDP达6268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2.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830元和9680元。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建设也得到了全面加强,全市5个饮用水源地和2个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城市空气优良天数高达345天,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2%,连续6年被杭州市评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双赢”。

  坚持生态理念

  描绘临安科学发展美好蓝图

  临安地处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源头,是重要的优质水源供给地和杭州大都市的主要生态屏障,森林覆盖率高达76.5%,具有巨大的生态和环境优势。立足优势,特色发展,走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临安人民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在2006年底召开的临安市十二次党代会上,临安市委秉承“经济与生态同步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立足发展基础、生态特色、区位优势,提出了“全面构建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打造以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为主要特征,发展协调、以人为本、山川秀美、和谐安宁,全市人民生活幸福、引以自豪的“品质临安”。围绕这一奋斗目标,临安市委把“融入大都市”作为战略主线,融入大杭州,接轨大上海,参与长三角,努力实现与大都市城市空间布局的一体化、功能分工的一体化和产业结构的一体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活市、环境立市、人才兴市、民生安市“五大战略”,全面推进工业平台建设工程、百村建设示范工程、中心城镇建设工程、旅游产业提升工程、交通网络建设工程、教育优先发展工程、社会保障基础工程等“七大工程”,着力打造杭州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基地、大都市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基地、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长三角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长三角发达地区辐射皖赣的经济接转基地等“六大基地”。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体系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切合临安实际。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建设已实现良好开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推动转型升级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经济是构建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的首要任务。临安按照发展生态经济的要求,立足“九山半水半分田”、农保率高达88.75%和环境容量偏小等现状,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新路,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寻找“最大公约数”。

  一是狠抓产业提升。围绕工业“调强提质”,深入实施工业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临安省级经济开发区、临安高新技术产业园、省级科研机构创新基地等工业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沿杭徽高速公路分布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走廊加速形成,2008年全市工业销售产值突破600亿元大关。围绕农业“调优提效”,制定实施“强龙兴农”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利用林业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竹笋、山核桃、香榧、农家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目前全市竹林面积发展到98.7万亩,山核桃面积发展到40万亩,2008年产值共达11.4亿元。这些郁郁葱葱的森林资源不仅是生态环境的基础,而且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广大农民的“摇钱树”和“聚宝盆”,2008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3.2亿元。围绕服务业“调活提速”,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生态旅游为先导、商贸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大旅游、商贸流通与服务等八大服务业态,临安现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休闲度假目的地,2008年全市旅游景点接待游客突破455万人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7亿元。

  二是推进科学招商。大力实施“主攻大好高,招引500强”三年行动计划,以招引“大好高”项目为目标,以“生态、科技”为标准,严把项目引进关,通过专业驻点招商和举办载体性活动,全方位、高起点承接大都市高端产业和优质要素,着力推进招强引优、招院引所、招才引智,2008年全市实到内资37.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并成功引进了杭州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警察学院等高等院校。

  三是强化项目支撑。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项目化管理、制度化推进”的思路,连续开展项目攻坚行动,强势促进、推进和保障了杭徽高速等一大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2008年全市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9.1亿元,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支撑力进一步增强。

  紧扣融入主线 打造生态型宜居宜业城市

  临安市委、市政府注重把临安放到杭州市域网络化大都市、长三角城市群中来审视,依托良好的生态和环境资源,找准融入坐标,按照“观念为先导、规划为龙头、交通为基础、产业为支撑、环境为保障”的思路,加快推进与大都市的接轨融入,努力彰显生态型宜居宜业城市特色。

  一方面,狠抓硬环境建设。突出交通接轨,继20分钟直达杭州市区的杭徽高速公路开通后,又一条直达杭州的“快速通道”临余公路将于明年建成通车。同时,市域内以“一横四纵”为主骨架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形成了一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突出城乡统筹,规划推进两大新城、三大城市公园、四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村庄整治步伐,启动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抓好城市副中心和中心镇建设,初步构建起了与环境容量相协调的“一主两副多镇”生态城镇体系。

  另一方面,狠抓软环境建设。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加快完善城乡环保基础设施,严把规划执行、项目审批、整治淘汰、执法监督“四个关口”,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清洁”五大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打造“清洁临安”活动,在城区以“五乱”整治等活动为抓手,进一步美化了市容市貌;在农村深入开展生活垃圾收集处置、河道保洁和鱼类资源增殖保护工作,配备了保洁员队伍,健全了长效推进机制,农村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显著增强,农村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目前,全市共有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8个,并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验收和国家级生态市技术评估,融入大都市的生态特色进一步显现。

  突出培育提升 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

  临安坚持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山水特色和文化底蕴,着力塑造山水风光与文化内涵和谐统一、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相映生辉的城市风貌,不断夯实临安发展的人文底蕴。

  一是弘扬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吴越文化、天目山文化、浙西民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精华,通过实施“千百十”群众系列文化活动和“农民种文化”等群众文化工程,打造新时期群众文化精品。近年来,临安群众文化亮点纷呈、精品迭出,如“临安水龙”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群星奖,“吴越双狮”、“猪八戒背媳妇”先后应邀赴法国、捷克等国家巡演,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二是促进文化融合。积极开展各类“多绿”和文明创建活动,通过“道德金名片”等载体性活动,将历久弥新的生态文化渗透到广大市民群众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之中。同时,加快钱王文化广场、吴越文化大街、博物馆、图书馆等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度。

  三是注重宣传引领。立足临安实际,突出生态品牌,创新宣传载体,通过举办“临安接轨上海活动周”和森林生态资源博览会等活动,全方位推介“森林城市”形象,有效提升了临安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祝贺浙江日报创刊60周年 00008 全面建设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 2009-6-10 浙江日报000082009-06-1000017;浙江日报000082009-06-1000009;浙江日报000082009-06-1000026;浙江日报000082009-06-1000027;浙江日报000082009-06-1000028;浙江日报000082009-06-10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