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一次采访时,碰到一个合作社的总经理跟我感慨,很多农民规模农业发展不起来,苦于手头上没有资金,家里唯一值钱的只有房子,又换不来钱,想再追加投入很难,一下子就把农民未来的发展空间给挤压了一大半。
就像在姚庄镇,相关部门之前做的摸底工作,户均占宅基地有1.163亩,放到城市里,这是一个约700多平方米的超大房子,而在农村,这些却只成了一片“沉睡”的土地。
经济学家厉以宁曾经做过一个估算,如果一座房子按照每平方米600元到1000元计算,20万亿中国农民的宅基地房子估值,高估有20万亿,少估一点也有15~18万亿。但是这些资产,却因为产权原因无法流转、无法抵押,直接制约了农民土地权益的实现。
如何让农民从过去被束缚的土地中解脱出来,让手中的宅基地体现自身价值,需要我们寻找到一条让这片土地“苏醒”过来的途径。
在制定“两分两换”政策前,张炳祥曾在姚庄镇的8个行政村、68自然村中间做过一个调查摸底,结果发现,属于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房子占到了总住房的75%以上,这批房子的建筑结构已经不再符合现在农民生活的需要,质量也普遍不太好,有50%的农民都有打算在5年之内将房子翻新、加固或改建。
这些老房子不造吧,房子要塌;造吧,十几万、几十万的投入。“在农民对房子进行新一轮追加投入之前, 抓住这个时机进行置换,可以减少农民在土地上的重复投入。”张炳祥说。
在新的改革起点,土地无疑成为了解决农村问题、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换进城里的房子,可以改善土地资源在财富创造与分配中的杠杆作用,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农民的创造性将又一次得到发挥。
有关人员做过严密的计算,住进农村新社区后,每一户农户平均可以节约土地0.863亩,仅一期820户,就节约土地707亩,如果全部完成置换,不仅可以有效保护耕地,还可以腾出3800亩土地,这还不算那些将被废弃的村级道路的土地面积,这将是一片拥有巨大潜力的土地资本。
作为后备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节约、集约用地将是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姚庄镇的农居进城之路,具有非常积极的探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