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 “通用”变局
给我们的启示
· 解放思想见行动 群策群力创新业
· “慈善”三特点
· “人口红利”消失不一定是坏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哲闻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风尚,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社会主体来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每个公民都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类的内在需求和时代的呼唤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是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更是个体内心的呼唤,是人类自身发展与完善的需要。

  道德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它以良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形式,引导和规范着个体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道德虽然植根于人类现实社会,但并不只是反映这种现实,而且还反映着人们对高尚人生和美好社会的憧憬,体现着人们的精神需要和精神追求。一个道德的社会,是人们向往已久的精神家园。

  就人们追求道德的根本意义来看,无非是要通过对体现着社会理想的文明人际关系、特别是伦理道德秩序的追求和构建,为人们追求合法利益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然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年代,现实的道德本身陷入了困惑与冲突。一方面,一些崭新而进步的道德观念正在逐渐形成或已经确立,如重时间、讲效率、务实效、求进步,肯定开拓、鼓励竞争、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等。另一方面,道德在一些人心目中正在失去往日的光辉与价值,道德评价有时陷入软弱无力、被人冷漠的境地,不道德、反道德的心态和行为有所滋长,具体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权力腐化,“官德”堕落,人际关系冷漠,社会公德失落,职业道德下滑,有损商业道德、医德、师德等危害社会的事件不断发生。这种不道德、反道德的现象,严重损害了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损害了社会的有序运行,损害了人们的和谐相处,损害了人类的文明。时代要进步,就必须扭转这种不道德、反道德现象滋长蔓延的趋势,以唤起人人争做有道德的人的意识。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基础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抓住了道德建设的根本。

  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无论形势怎样变化,都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这一共同理想。进入新世纪,我们党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着眼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强调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要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在全社会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总结了我们党意识形态和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容。这为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指明了根本方向。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道德建设领域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规范。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道德规范,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是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它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等内容,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要求有相应的社会公德水平。因此,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把社会公德建设作为一个基本点。

  职业道德是适应各种职业的要求而产生的道德规范,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内容,是人们在本职工作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表现为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多方面。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生活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主要标志。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现代家庭内部结构以及家庭外部关系的变化,在全社会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成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品德是相对于社会公德而言的,是个人的一种心理或内在的品质。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相比较,更容易发挥自律作用和增强道德评价的内在动力。虽然公德的形成有时靠他律,但这种他律是建立在个人自律基础上的。个人品德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内在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个人品德讲究正心、诚意、修身、养性、慎独,因其弥足珍贵,常常被称为美德。因此,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重视个人品德建设。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重在培育公民的道德主人意识,重在公民自觉参与道德实践

  道德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活动,自律是道德的根本特征。人作为道德的践行者,作为道德的主体,他的道德行为源于内心的道德意识和自决能力。外在的约束在促使人们养成道德自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只有当人们进入到自律阶段,树立起道德主人意识,发自内心地从事道德活动,自觉自愿地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崇高,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为此,要把培养道德主人意识,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在道德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受教育者对道德的内在需要,使受教育者从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转向主动、自觉、积极地参与道德教育;促使受教育者对现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道德规范进行独立思考,并在反省、理解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选择。在具体道德教育方法上,要给受教育者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道德教育机制,让受教育者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唤起受教育者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情感体验,增强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意识,从而树立起道德主人意识。

  道德是知和行的统一。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还要落实到行动上。为此,精神文明建设要注重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公民自觉参加道德实践,使道德主人意识转化为道德现实。

  道德实践是一个逐渐提高、分层推进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现实的道德水准必然存在差异性和多层次性。现实道德水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公民道德实践活动一定要增强针对性,分层次进行,注意把广泛性、普遍性要求与先进性、特殊性要求结合起来,不能把要求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奉行的共产主义道德作为对一般群众的要求,不能把我们努力提倡的先进思想、高尚的道德与必须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混同起来。

  对于全体公民,要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荣辱观的教育,引导他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知荣辱、守规范、明是非、分美丑、辨真假、识善恶,讲究文明礼仪、爱岗敬业、平等互爱、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争做合格公民,这是道德实践的最基本要求。

  在引导全体公民以德修身、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引导广大公民积极做好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争做一个好人。这是道德实践活动的第二个层次,即由广泛性、普遍性向先进性发展。

  当前道德实践活动还要引导广大公民树立崇高的事业理想和远大的追求抱负,脱离低级趣味,大公无私,一心为公,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争做一个高尚的人,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这是道德实践活动的第三个层次。

  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实践,引导公民对这三个层次目标的追求,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广泛性与先进性结合起来,以广泛性普遍性为基础,逐步向先进性发展,最后以先进性激励人们升华道德境界,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哲闻鸣 2009-6-8 48256F32002924A64825759F0027BA64[A5-李泽泉≈B1-江于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