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6月3日讯 (记者 毛珺 余杭报道组 陆文华) 5000年前的良渚先民爱在高处安家。笔者今天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余杭区良渚镇安溪村梅家里遗址发掘了32座墓葬,跨越良渚文化最早期至晚期,对研究良渚先民的聚落形态提供了丰富素材。
梅家里遗址发现的32座墓葬,时间距今约5100-5200年至距今4400-45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介绍,根据发掘情况测算,梅家里遗址海拔约6-7米,营建在一个较小的自然山体上。说明当时良渚先民很可能首选天然高地,营筑人类生活居址和墓地。随着后来经济社会向稻作农业为主的生产型经济过渡,良渚先民逐渐人工堆筑台墩式聚落,向沼泽地深处推进,人工营筑了大量生活居址和墓地。在太湖流域这种小规模、散点状密集分布的聚落分布特征,从良渚时期一直延续到当代农村。
梅家里遗址18号墓还出土了100多件玉器,其中一件罕见的高节玉琮,高约13.5厘米,内径约6厘米,淡绿色且刻有5组简化的神兽纹,距今约4400-4500年,属良渚文化晚期器物。王宁远介绍,高节玉琮在良渚文化遗址群范围内很罕见,以往仅出土少量残片。这些器物的发现,实证了良渚遗址群在良渚文化晚期政治、经济、社会仍处于高度发达阶段,纠正了以往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晚期已经衰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