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蕴
“尽管目前的方案很多还在图纸阶段,但是我们的出发点,是把城市设想成一个公共的温暖的空间。只有这样,生活在这里的人,才有归属感。”
人行横道:将来的人行横道线,没有信号灯的地方,肯定会加上“车让人”的标记。停车线前还会加上太阳能道钉,加强提示的作用。在经过绿化带的人行横道处,加上“行人待走”的标记。
因为从社会学意义上讲,首先要保障的是行人的路权。不能因为汽车的普及,而剥夺了步行者的自由。
潮汐交通:完全利用地面交通指示诱导。具体做法是:在潮汐交通十字路口入口车道处,设置突起的路标灯。这种灯利用太阳能充电,接受无线信号,可以远程控制。当红色信号显示时,即提醒对方来车,此道已被借用;绿色信号显示时,表示此道可以通行。
还用得着交警辛苦地每次搬几十个隔离墩或道杆吗?用科技的手段,节约了不少公共管理的成本和资源。唯一的问题是,再遇上像今年杭州近一个月的雨天怎么办?没关系,我们还有备用的蓄电池。
停车诱导屏:“元华商场,空余7个车位”。与现在常常用红色表示不同,数字“7”一定是用绿色来显示的,因为它表示一种可用的状态。这是从人的感观认知上来换位思考。
另外,显示屏上只显示“7”一位数字,不采用“007”这样的表示法,最大的好处是,方便远方的开车人提早估计这个地方的车位数量。即便他看不清屏幕上的具体数字,也可以知道肯定在10个以下。
时刻要想到,城市的设施,是为人服务的,不应该是生硬冰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