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11
· 椒江渔民“赶小海”也赚钱
· 上山采蕨菜
出口赚外快
· 居民楼下割麦子
· 19家企业入选
国家高效节能房间
空调器推广目录
· 我招人 你来用
· 金融市场响起“上海声音”
· 国际油价持续大幅上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金融信息大厦黄埔江畔奠基,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落户上海——
金融市场响起“上海声音”
本报记者 金涛
  再过一年多时间,上海浦东陆家嘴将矗立起一座全新的标志性建筑,与东方明珠塔交相辉映在黄浦江畔。近日,彰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金融信息大厦奠基。这意味着,金融市场不仅有了“上海价格”,而且将会发出强势的“上海声音”,提升上海在全球经济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上海声音”将给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带来何种影响?对浙江金融业又意味着什么?记者专程赴沪亲眼见证了这一足以载入中国金融史的重要时刻。

  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呼唤“上海声音”

  上海得天独厚的硬件优势令人称羡。截至2008年底,上海共有各类金融机构近900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395家;外资法人银行、外资法人财产公司、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均占全国一半以上。此外,上海还集中了股票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票据市场、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黄金市场,堪称是目前全球要素市场最集聚的城市之一。

  然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也有自己的“短板”。当今全球知名金融中心无不具备一个共性特点:除了拥有繁荣的金融机构、金融中介组织,还必须拥有强大的金融信息机构。伦敦金融城就有30%的金融机构围绕着金融资讯展开。尽管上海的金融硬件设施堪与国际顶级金融中心相媲美,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金融信息资讯领域几近空白。

  中国金融信息大厦奠基、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新华08”落户上海,显然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新华08”作为由新华社牵头研发的集资讯、行情、结构化数据、金融模型、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初具雏形,不仅在上海证交所设立了信息采集点,未来还将覆盖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金交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等国家级要素市场。届时,随着中国金融信息大厦平台的营运,全球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将频频聆听到高分贝的“上海声音”。

  长三角“近水楼台先得月”

  尽管中国金融信息大厦平台定位是面向全球、辐射全国,但随着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提速,特别是长三角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包括浙江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必然是其最便捷的辐射受载体之一。

  在4月底我省举办的第二届长三角金融论坛上,沪、浙、苏两省一市达成了加快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新共识:三地除了在支付清算、征信、反洗钱等领域继续加强合作外,还将就长三角信贷资金跨区域流动和开展异地金融服务等进行探索。眼下,“新华08”仅实时资讯日发稿量近1万条,涉及外汇与货币、债券、股票、期货等5大市场和金融、能源、房地产、金属等55个行业。随着“上海声音”的响起,其信息供给将更显海量,给不断加速中的长三角金融一体化提供一把软件“金钥匙”。

  “上海声音”的唱响,将有助于我省打造金融业特色优势。以杭州为例,该市目前正依托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良机,内引外联、整合多方金融资源,力争把杭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中心。杭州市金融办主任孟繁明表示,杭州接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首当其冲是信息的辐射,其次才是资金、人才。尽管现阶段这种信息辐射更多地聚集在征信、支付清算等领域,但随着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加密,信息辐射面将更加深广,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都能从“上海声音”中获得各自对应的细分信息源,有望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价实现资源共享。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经济新闻 00011 金融市场响起“上海声音” 本报记者 金涛 2009-6-3 48256F32002924A6482575BC0019E6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