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为2亿儿童寻找童谣的春天
· 经典儿歌出现“断层”
· 少儿歌曲缘何难现经典
· 孩子需要出自内心的音调
· 和孩子一起唱经典儿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6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孩子需要出自内心的音调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少儿歌曲因其普及面广、寓教于乐、易于接受等特点,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优秀少儿歌曲匮乏的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据了解,为期5年的“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自2005年实施以来,已先后征集了上千首少儿歌曲,推出了30首优秀推荐作品,举办了两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及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推广活动。同时,一批优秀的少儿歌曲在广大未成年人中产生了积极反响。

  现在并不是没有人创作儿童歌曲,甚至可以说,儿童歌曲创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繁荣过。问题是,新的儿歌如何能为广大儿童接受并且能广为传唱?

  杨启舫指出,少儿歌曲应该从源头的创作抓起,“少儿歌曲也是产品,与其一厢情愿地去推广,不如找准市场让大家抢购。”

  “为什么以前的很多少儿歌曲能够在孩子中间广为流传?因为这些歌大都简洁明快、短小精悍。为什么周杰伦的《东风破》、《菊花台》成了孩子们MP3里的必备曲目?因为歌词把古词的意境与现代思维融合得恰到好处。”杨启舫说。

  5月14日辞世的“一分钱爷爷” 潘振声的故事,或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这些脍炙人口的儿歌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它们都出自作曲家潘振声之手,潘振声也因为自己的作品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一分钱爷爷”。

  1963年潘振声创作《一分钱》时正在上海某学校当大队辅导员。当时社会上提倡“向雷锋同志学习”,他的桌子上有个装回形针的小盒子,盒子里面全是一分、两分钱的“钢板儿”,这些都是学生们捡到交给他的,孩子们的行为让他特别感动,于是就想到了写一首歌来表扬学生。

  擅长音乐的潘振声根据沪剧改编谱曲,并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成了这首叙事歌。“当时根本没想到会广泛流传,只是很简单地想要去赞扬孩子们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

  “创作完一首儿童歌曲就应该让孩子们去唱、去改,去听取意见,他们最有发言权!”潘振声生前曾这样说。

  《一分钱》的歌词就是小朋友帮潘振声修改的。刚开始,这首歌的最后一句歌词是“我快乐地说了声叔叔再见”,在中央广播电台录音时,试唱的小朋友总是出错,他们一直唱“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

  潘振声就觉得奇怪,后来才明白过来,“快乐”二字是书面语,而“高兴”二字是口语,书面语对于孩子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最后就用“高兴”替代了“快乐”。

  “孩子们需要的不是那些工整的语言,他们要的是属于自己的语言。”“一分钱爷爷”留下的话,值得人们深思。

  (本报综合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等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孩子需要出自内心的音调 2009-6-1 浙江日报000102009-06-01000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