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晓恩 徐贤飞) 不花政府一分钱,让老房子自己“养活”自己。在金华,一条发动民间力量,通过“以租代养”保护历史建筑的新路正在形成。
日前,记者在金华历史街区古子城首个异地迁建认养的古建筑——满堂书苑里看到,几位上海游客边参观古建筑边欣赏字画,流连忘返。而仅仅8个月前,这座古建筑还因年久失修面临倒塌。满堂书苑负责人陈克勤说:“我们认养了房子后迁建到这里,改造成书画博物馆后,这‘老古董’又重现生机,每天都有十多批市民前来参观。”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金华除了众多文保单位外,在乡村民间还散落着不少古建筑、古民居。由于古建筑的维修、养护成本极高,这些“老古董”无人居住,许多都已倒塌、败落。“于是,我们想能不能发动民间力量,把乡村的历史建筑镶牙似地迁建到历史街区古子城,既加深了古子城的古韵,也保护了民间老建筑。”金华市文物局局长方竟成说。
经过数月的调研探索,去年5月,金华市政府出台了相关办法,规定历史建筑认养分就地认养和异地迁建认养。通过认养保护人申请,经文物部门对认养保护对象进行评估,有就地保护条件的,就地认养;不具备就地保护条件的,由政府提供地块,采取异地迁建认养办法予以保护。迁建的历史建筑及遗存,其土地及房屋产权归国有,但认养保护人有最高不超过30年无偿使用权。古建筑的迁建、维护费用都由认养人自己“埋单”。
通过出让使用权,让老房子自己“养活”自己。这一市场化操作的认养办法,受到许多人士的追捧。目前,首期3幢古建筑中,两幢已经迁建完成。今年4月底,第二期认养消息一发布,又引来了20多位市民报名。张华飞是位古建筑爱好者,他报名参加了第二期古建筑认养工程。他说:“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古子城文化氛围浓郁,好好利用30年的使用权,经营些书画、工艺美术的项目,应该能够赢利。”
站在满堂书苑门口,看着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方竟成十分高兴:“这间古建筑,我们政府没花一分钱,就给保护下来;以后的维修保护费用,也不用政府掏腰包。最后,房子的所有权还归国有,这笔‘买卖’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