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专家介绍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剑国介绍说,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作为节日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端午节又称“端午”“端阳”。“端”即“开端”,是“初”的意思,古人称“初一”为“端一”,“初五”为“端五”。“端五”的“五”字与“午”相通。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名称。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过节的习俗同多于异。
主要的习俗有:悬挂菖蒲、插艾草、游百病、悬钟馗像、比武、击球、荡秋千、吃粽子、给小孩涂雄黄、饮雄黄酒、喝菖蒲酒、吃五毒饼、赛龙舟、佩香囊、备牲醴等。其中有些落后和迷信色彩的活动已经消失,其余的流传下来,而且有些活动已经得到新的发展。
李剑国表示,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版本很多,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兵说等。但端午节到底是如何而来的,至今仍是个谜。不管历史怎样,今天被更多人认同的是纪念屈原说。
(据新华社天津5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