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100首爱国歌曲名单公布
· 第五届中国网络音乐节
浙江赛区昨启动
· 细品端午文化
· 爱心粽,送给外来务工者
· 穿越7000年的对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5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文化学者余秋雨姚江畔畅谈稻作文明——
穿越7000年的对话
本报记者 陈扬渲
  今天下午,一场特殊的论坛在余姚举行,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围绕河姆渡稻作文明,从科学、文化等角度展开了一次穿越7000年的精彩对话。

  袁隆平:

  争取90岁时实现亩产1000公斤

  袁隆平不仅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也是最主要的学术带头人,年逾古稀的他思路异常清晰,“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能帮助第三世界。现在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都种杂交水稻。美国也种了,产量比他们自己的品种还高,现在每年要给中国技术转让费。”

  我省的武义县试种了第三期杂交水稻,袁隆平说,第三期杂交水稻亩产目标是900公斤,现在即将达到,然而这并不是他人生最终目标。“我希望再用十几年,让第四期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000公斤。那时候我90岁,还没老,可以继续奋斗。”一席话引来全场掌声雷动。

  余秋雨:生态文化至关重要

  余秋雨是余姚人,对于家乡的河姆渡文化,他了然于胸。“过去有‘黄河中心论’,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他说,“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念,稻谷的发现远比发掘出皇帝的衣服重要得多。也就是说,生态文化是最重要的。”

  河姆渡遗址出土后,很快走进了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教科书,让人们开始关注7000年前先民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又是如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余秋雨认为,考古、文化应当从“宫廷爱好”走向“生活爱好”。河姆渡先民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这比研究一座帝王陵墓更有意义。

  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挖掘名人资源,开发旅游业,但余秋雨认为大多数都走入了误区。“鲁迅先生很伟大,但我相信去绍兴的游客不只是为了看他的纪念馆。”他说:“人们更多的是希望了解鲁迅生活过的环境,了解他家乡的生态文化,当地的饮食、风土、人情等等。”

  因此,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文化旅游开发来说首当其冲,人们不只是为了看老房子或文物,更有兴趣了解这种文化所产生的自然与人文的环境,这也恰恰是河姆渡文化带给人们的启示。

  (本报余姚5月26日电)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5 穿越7000年的对话 2009-5-27 48256F32002924A6482575C2004EE703[A1-陈扬渲≈B1-吴德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