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机制创新
海宁市科学管养农村公路成效显著
在省政府、嘉兴市政府、省交通厅、嘉兴市交通部门及相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近年来,海宁市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中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机制创新,使公路管养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尤其是被省交通厅列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试点县以来,该市紧紧围绕落实“三个服务”、打造“五型”公路要求,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创新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实行“建管养运安”五位一体、科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创新机制”为推手 科学管养农村公路
2007年和2008年,海宁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管理办法,并实行严格检查、考核,以健全和完善乡村公路长效管理机制。
同时,实施“四化、八统一”的管养模式,即: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化、养护规范化、设施标准化;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站房设备,统一人员配备,统一养护内容,统一养护标准,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信息管理,统一台账资料。
为确保管养工作的落实,从2007年开始,海宁市级财政对养护工作的经费标准作了调整,大幅度提高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各级财政保障力度,补助标准从2004年的每年每公里1000元提高到乡道每年每公里2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2000元。
为确保乡村公路养护成果,加大全市乡村公路的管养力度,海宁市政府将各镇、街道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工作纳入镇、街道工作目标责任书,年终进行考核打分,并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
为提高乡村公路管养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年来,市公路管理部门采取下去指导、上来培训、组织比武等形式,千方百计提高管养人员业务能力。市公路管理段还经常派技术人员到各镇、街道公路管理站,对养护图表制作、信息填报、数据分析等工作进行辅导;每年还组织养护、路政管理培训,以及养护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在村村通公交的基础上,海宁市针对城乡公交发展中的问题和群众越来越高的需求,在努力提高公交通达率和覆盖率、改善公交候车条件上确定新的目标、采取新的措施,为广大城乡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公交服务。具体做法为“五个一”:制订一个规划,出台一项政策,完善一批设施,增加一些线路,推行一张交通卡。
以长效机制为目标 真诚服务农村经济
由于农村公路的建设特别是长效管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海宁市的农村经济带来五大好处:首先是农村经济更加兴旺发达,全市绿化苗木、花卉和水果三大绿色产业仅2008年就新发展450亩、418亩、2870亩;肉鸡、湖羊和特种水产三大特种水产养殖发展平稳;农家乐休闲产业实现新突破,2008年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共接待各类游客22万余人,经营收入1539万元。其次是城乡统筹更加全面,主要表现在城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农村路网的畅通和农村公交的方便快速,使海宁的村校撤并、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完成,城乡公交教师乘车优惠卡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乡镇工作。第三,交通的便捷使农村商品流通更加快捷,有效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到目前止,全市农村村级生活资料连锁加盟店已达301家。第四,就是农村环境更加优美。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24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58个市级整治村和4个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共建成省级兴林富民示范镇3个、示范村11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1个、嘉兴市级34个,5个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第五,就是农民出行更加便利,“开门见公路,跨步上公交”就是目前海宁农村交通的真实写照,农民群众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优质、便捷、安全、实惠”的交通服务。更值得一提的是,安全保障更加有效,据统计,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去年比前年分别下降59%、27%和62%。
编织农村公路网络
以“畅安绿精”为原则
畅——从2003至2008年,海宁市共投入13亿元,建成通村公路483公里、联网公路289公里、通组道路1500公里,改造农村桥梁1200座。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公路1078公里,便捷快速的农村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安——从2006至2008年,全市农村公路共投入资金3300多万元,累计设置各类标志4900多套,示警桩1.3万根,公路道口高(中)杆灯15套,钢质护栏8.5万余米,间断式水泥防撞护栏600多米,为2600多处路段设置减速设施,漆划各类标线3万多平方米,为农村公路构筑了“安全屏障”。
绿——从2006至2008年,全市投入2540多万元,对农村公路沿线绿化进行新种、补植和改造,共补植行道树7.8万棵,计313公里,绿化面积达15.6万平方米,使每一条农村公路都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精——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努力将每条公路建成精品工程、阳光工程,具体做法是:一是重规划,二是严管理,三是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专项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