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中国楼市的“小阳春”,为一直在低谷徘徊的土地市场吹来暖风,久违的竞拍争地“大战”重现上海、北京等地。金地集团以5.6亿元拍得上海徐泾镇3号地块,超出底价82%;温州长运地块以高达19607元/平方米的楼面价成交,成为中国“新地王”……近期全国至少有十块土地以非底价成交。一时间,“楼市重回地王时代”“土地争夺战全面打响”的呼声四起。
然而,记者对房地产市场土地“库存”问题深入调查后发现,国内住宅产业市场化迄今十年间,房地产土地存量超过10亿平方米。毋庸置疑,中国房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去库存化”重任,“重回地王时代”从何谈起?
“面粉”贵过“面包”
面对记者,天津振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副总经理王维民眉头紧锁。2007年,天津振业以10.6亿元竞拍到一块地,8800元的楼面价创下天津“地王”纪录。短暂的风光过后,公司陷入困境。
“现在,我们周边的3个项目,成品房均价每平方米6000元,比我们的楼面价还低,真正是面粉贵过面包!”王维民说。昔日“地王”成为“烫手山芋”,并非天津振业一家。在上海、福建、广东等地,2008年以来先后出现过退地潮。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我国首次面临房地产“库存”调整。海尔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卢铿说:“目前,中国房地产发展最大的阻力是存货。”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到2008年底拥有2000多万平方米土地储备,如按照当年销售速度,这些地要开发32年。截至2008年底,约12亿平方米土地滞压在开发商手中。
“整体土地市场仍在调整”
面对今春以来土地市场频吹暖风,戴德梁行中国区综合住宅服务主管蒋尚礼认为,近期各地土地市场的确开始有所活跃,还有个别溢价幅度较大的收购现象发生,但这种现象并不会普遍发生,较高的负债水平和存货数量,仍然是房地产企业存在的整体现象。现阶段发展商更为注重自身资产负债水平的恢复,将有限的资金用在现有存量项目的建设上。“整体土地市场仍旧处于调整之中。”
研究人员认为,房地产界普遍认为楼市回暖也许只是暂时现象,大部分房地产公司在购买土地时显得犹豫不决,甚至停止购地,害怕资金被套牢;这使房地产市场真正回暖缺乏坚实基础。
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预测,房地产市场到2010年才可能逐渐好转,巨量的土地“库存”导致当前土地市场不会持续活跃,“小阳春”并未真正刺激企业信心,其产生的“加速度”不会持久,采取防御性的保守措施,仍是大多数企业的主流。
谁来为巨量土地“库存”买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4个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5.6%。业内人士称,在开发商忙于消化“库存”、谨慎开工的影响下,未来住宅市场有可能出现结构性供不应求,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楼盘价格可能上扬。
范剑平也表示担忧:随着楼市遇冷、房价下跌,高价巨量拿地的风险很快暴露出来,开发商面临更大考验,要为当初的冲动付出代价!根据近半年来的市场平均消化能力看,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化”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近期建筑钢材价格已经出现下跌。因此,这一轮中国经济周期最难消化的库存不是工业“库存”,而是房地产“库存”,其中积压在开发商手里消化不良的土地,可能比空置房的消化更难办。
在土地市场上,各方为实现“去库存化”想尽办法,有的开发商通过新购低价土地平衡成本,有的开发商则期待政府部门提高容积率,一些地方政府推出“降低税费,分期、延期收费”等“土地新政”。
然而,对“去库存化”信心不足仍是普遍心态。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认为,眼前的巨大土地存量仍然没有一个消化的基础和条件,“当前土地存量中相当一部分是高价甚至天价,这些土地不可能在现有市场条件下消化掉。”
面对“面粉贵过面包”局面,一些开发商认为同地方政府有直接关系。天津一家斥资数十亿元拿到土地的开发商表示,开发商利润有多大,政府利润就有多大。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调研报告显示,9个有代表性城市的62个不同规模开发企业中,开发项目总费用支出,近一半是向政府支付的;项目开发成本中,土地成本占直接成本的比例最高达到58%。
业内人士认为,应该对土地招拍挂制度纯粹以“价高者获得土地”的模式进行改革,对税收制度和土地配给制度进行改革,行业的发展才能回归理性和科学发展的轨道。
新华社记者 李亚彪 李舒 王晔彪
(据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