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万家灯火
3  4  
PDF 版
· 养老钱面前的“陷阱”
· ◆一周网友妙语
· “最善良女孩”
为被绑小偷喂水
· 房子,会成“80后”婚姻杀手吗
· “罚”出美好的新加坡
· 六成中学生
准备暑假“美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5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养老钱面前的“陷阱”
——对老年消费者提个醒

本报记者 陈 惠 实习生 王婧
  “你们媒体能否反应一下老年人遇到的各种消费陷阱,我妈妈就被骗去了好几万元钱,她退休后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花大钱去买一些根本没用的所谓保健品,我们做子女的口水都说干了也没用。”日前,一位读者痛心地向我们述说着父母被所谓保健品忽悠的经历。

  健康的身体、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每个老年人的梦想,可这些心思却让骗子钻了空,各种套钱的陷阱,盯住了老年人的腰包,养老钱成了骗子眼中的“唐僧肉”。

  在杭州的各个小区,老人上当受骗的事情并不少见。社区工作人员提醒老年消费者,擦亮眼睛应对形形色色的陷阱——

  陷阱一:推销保健品的“义诊”

  剧情回放:四月初,张大伯在自家的信箱里收到一张“公益报告会”通知,上面写着现场有专家、教授将免费为你辨清体质,免费量身定做养生计划等。要求参加人群限50岁以上,并声明此活动不销售任何产品。

  热衷中医的张大伯如获至宝,携着老伴一起去参加了公益报告会。当天现场,那位王教授的讲座确实精彩,还给每人测了体质,张伯为阳虚体质,而老伴为亚健康体质。

  第二天,该工程的工作人员根据张大伯登记的地址,上门拜访,送上教授给二老制订的饮食、运动养生计划,还让他们成为养生会员。

  此后,工作人员通知张大伯再参加某天专家为会员提供的面对面诊断,张大伯便又赴讲座。

  讲座中,专家开始详细介绍由某大学某教授研究发明的保健产品,特别是里头的中药成份可补充核酶,提高免疫力、抵御疾病,最适合慢性病人食用等。之后,现场还播放一位老将军服用后现身说法的录像。张大伯被邀上台发表观后感受,碍于面子,他交了100元的订金。工作人员声称,下午会送一箱产品,再收取4700元药费。

  女儿下班后,得知父亲准备花数千元买保健品,赶紧上网查询,发现该产品只不过是蜂蜜、大枣、甘草、生姜等普通中药材料制成,却如此高价,赶紧阻止了父亲付款。

  揭露:不少商家开设“健康讲堂”、“专家讲座”,打着权威机构推荐或者知名专家的名头,甚至租用医院会议室,以为老人服务入手进行营销,这种以科学教育名义促销产品的手段,其欺骗性往往更为隐蔽。而且还开展“免费检测、体检”,一检查,就说是血压增高、体质虚弱,用虚高的检测结果吓唬消费者,进而推销产品。

  省老龄委的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是纯公益性的义诊,往往由政府的某个部门组织。如果挂有“某某公司赞助”的字样,那么老年人要当心,有可能会借助讲座推销保健品。

  陷阱二:“热情体贴”的销售员

  剧情回放:刘大爷听到有人敲门,说是大学生勤工俭学打工免费赠送洗涤用品的试用装。刘大爷心一软便开了门,但小伙子一进门便对产品介绍了起来,接着又请求刘大爷成全自己读书的愿望。

  老人年纪大,耳朵听不清,见对方热情的样子丝毫没有怀疑,忘了原想要点免费品的初衷,痛快地出了钱。可是,女儿回来发现,那堆用品全是三无产品,试了试质量非常差。

  “他们看上去模样很不错,看着根本不像是坏人,而且嘴巴特别甜,爷爷奶奶叫个不停,怎么会是骗子呢?”老人至今难以相信。

  无独有偶,70岁的周奶奶独自在小区晒太阳时,遇到一位“热心”的小伙子,他主动和周奶奶拉起了家常。从此以后,小伙子有事无事便上门陪她聊天,甚至陪她一起到超市购物,公园旅游。

  子女平时工作繁忙,难得过来。渐渐地,周奶奶对小伙子推心置腹,十分信任。而在不知不觉中,周奶奶也买下了小伙子介绍的几千元的营养品、一万元的竹炭被、六千元的离子水机……

  揭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经营者抓住老年人孤独、渴望亲情的心理,在销售时营造融洽的气氛,和老年人交朋友,经常与老人联络。在获取老年人的信任后,再来推销自己的产品。

  除了陪老人聊天解闷外,他们往往在小区内或周边设免费的宣传点为由,让中老年人填表,了解家庭成员、经济收入、健康状况、电话号码等具体信息,甚至还请来“著名”专家作产品评定等等。更让老年人深感亲切的是,销售人员大都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张口闭口的“大爷”、“大妈”,着实比子女还贴心。

  陷阱三:高额回报的“投资项目”

  剧情回放:前几天,孙大伯收到了一项关于林业投资项目的消息。“这个项目收入可观,现在买10亩林地,花上5万多元,公司承诺7年后林木成材后,可以得到15万多元的净利润。”

  他算了算,这样本利加起来有20多万元,自己的晚年生活可以过得更安稳一些,甚至可以贴补一下子女。

  孙大伯多长了一个心眼,特意咨询了在银行工作的侄子。

  “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真能达到那么高的收益率,这么好的项目,哪个银行肯放过?发展商为什么偏偏选择社会集资这样麻烦的融资方法?”

  侄子的一番话让他恍然大悟,高收益背后,必然隐藏着高风险,即使不像有些公司那样,从一开始就是想要骗人钱财,但很多靠高回报笼络投资人的项目也会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旦经营不善或是脆弱的资金链断裂,投资人很可能会血本无归。

  最终,孙大伯放弃了这项高额的“投资项目。”

  揭露:在理财之风日盛的今天,很多投资陷阱的目标也盯在了老年人的腰包。

  以高额回报为诱饵的“投资项目”会时时出现在老年人的生活当中———投资某某商铺,售后包租,年回报率100%;购买某某商驻大厦使用权,不必亲自经营,稳拿50%回报等。有些“投资项目”,干脆将宣传地点设在老年人活动比较集中的社区。

  据统计,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及集资诈骗案件中,受害者多为年过半百的老人。金融监管机构告诫,老年人要对这类投资研讨会格外小心,因为他们很有可能上当受骗,购买了不恰当的金融产品,从而让自己的养老钱打了水漂。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万家灯火 00014 养老钱面前的“陷阱” 本报记者 陈 惠 实习生 王婧 2009-5-21 48256F32002924A6482575BB00202AD2[A1-陈惠≈B1-陈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