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民间
3  4  
PDF 版
· 护工写打油诗安慰病人
· “喂,我是山东来找亲娘的”
· 旁听生登台演讲一夜成名
· 赴川志愿者被美国高校争抢
· 法官“百度”
搜出了
隐形老赖
· “周末农夫”
· 带病上课女教师的“遗嘱”
· 感谢8年前那封拒绝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9年5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感谢8年前那封拒绝信
■本报记者 陈洪标
  “复旦这次又招了一名高中生当博士,”陈平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很兴奋。他说,“有机会,我想去读研究生。”

  陈平今年28岁,是兰溪市柏社乡下陈村的一个农村青年。每次来杭州,都是送自己编的书。

  5月8日,陈平又送来了一本——《80后作家访谈录》,这已经是第9本了。这几年来,他编的书已将近200万字,都是关于80后小作家的内容,总的发行量达到了10万册,这对文学类图书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毛遂自荐失败

  8年前,读高三的陈平成绩偏科很厉害,唯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写作文很拿手,每年参加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和其他各种征文活动,他几乎每次都是获奖而归。

  一天,他看到一篇报道,说复旦大学向“偏才少年”招手,并且意欲特收韩寒等人入学。于是他放弃正常的高考,毛遂自荐,把自己的“大作”和资料寄到了复旦等几个知名大学,最后等来的是复旦大学招生办的一封回信。

  正是这封信,让他在日后的8年时间里,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记者看到了这封8年前的信,这是一封拒绝的信,“由于国家有关招生政策的限制,我们无法满足你的申请,对此我们也很遗憾,希望你能谅解”,但信中充满了鼓励的话语:“你对许多问题已经有了相当深度的思考与独立见解,不愧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许你脚下的路很艰苦,但其实并不漫长……”正是这些话,让陈平的心里很温暖,并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那年,在明知自己高考无望的情况下,陈平选择放弃了。

  2002年9月,他来到杭州,就读于一所自考学校,决定通过自考的方式圆自己的“大学梦”。

  成了偏才典型

  四年后,他拿到了大专文凭,实现了“读大学”的梦想。艰苦,他挺过来了,但是迷茫紧随其后,他学的是自己比较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这个专业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喜欢给他带来就业上的便利。

  在现实中很迷茫,虚拟的网络却给陈平打开了另一个新的世界。

  在网上,陈平结识了很多80后写文章的网友,看到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他很想把它们编成一本书。

  他天真地以为,只要能把书编好,出版肯定没问题。事实上,征稿编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特别是像陈平这样根本没有经验和基础的人,向别人要稿子简直比要钱还难。2004年1月,当他第一次在网上贴出征稿启事后,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什么人搭理他,光征集书稿就花了很长时间。

  2004年6月,这套《新概念·文学青春书系》终于选编完成,书中集结了众多知名80后写手的作品。陈平拿着书稿兴匆匆地跑到出版社,因为“不收自由来稿”,编辑看都没有看他的书稿,就被挡回来了。没办法,陈平就到杭州各家大书店,从一本本类似的图书上找出版社编辑的信息,结果四处联系依然没有任何进展。

  在那段几乎没有希望的日子里,那封信中的那句话——“你脚下的路很艰苦,但其实并不漫长”,成为了陈平唯一的希望。

  一直到2004年11月,陕西师范大学接受了这套书稿。

  书很快出版了,出版社付给他的稿酬连给作者的稿费还不够,因为他开出的稿费竟然比出版社的标准高了近一倍,最后陈平自己还贴了5000多元钱。

  他却觉得自己“不能光是为了钱!”

  不到半年,陈平开始摸到了编图书的门道。他连着出了好几本书,销量都在1万册以上,有的入选大学教材辅导书。

  陈平原以为,自己要走的艰苦的路程会很长,没想到这么短,真的“并不漫长”。2007年,武汉一所高校的《学报》上一篇文章《毕业了,后悔上大学吗?——现行教育制度下大学生心态管窥》,将他视为现行教育制度的一个成功的叛逆者。

  让世人了解真实的80后

  陈平在农村的父母,这几年对他不找工作搞什么书,一直很反对。2008年7月,在父母的催逼下,陈平从杭州回到了兰溪,在城里开了一家书店。没多长时间,书店就亏了,不得不关掉。父母很不理解儿子的做法。

  陈平从父母的不理解想到了和他一样的80后,谁来理解80后呢?于是,陈平就想从80后的作家群入手,给世人看看真实的80后。

  《八〇后作家访谈录》就这样出笼了,陈平从这几年编书中积累的几百位80后的作家里,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1位进行访谈,从写作开始,涉及到阅读方法、个人经历、成长环境、人生观等等方面,立体地反映了80后。除了韩寒,其他的80后都是陈平自己采写的。

  陈平告诉记者,接下来,还要继续编书,他相信,有时候坚持常常能逼出奇迹。就像每次遇到困难,他都会把那封信拿出来看看一样,每次心中就会有一种力量由此而生。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民间 00015 感谢8年前那封拒绝信 ■本报记者 陈洪标 2009-5-14 48256F32002924A6482575B300113F12[A1-陈洪标≈B1-庞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