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 陶国忠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培育和发挥区域竞争优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从丽水现阶段实际出发,深入基层,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调研。市委作出了加快创业创新、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丽水新跨越的战略决策。并率先在全国编制《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明确提出了目标、任务和举措。《纲要》已经市委全会审议通过,是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指导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2009年是《纲要》实施的第一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这条发展主线,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认清形势,树立信心,振奋精神,真抓实干,知难而进,奋发有为,力促丽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路径,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取向,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要求,同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产业培育发展。我们的重点是“三个注重”:
——注重发展生态农业。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五化”要求,强化“一个主导产业一个扶持政策”的机制,继续出台一系列主导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农业“三大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优势产品布局体系。以优势农产品“六带三圈”区域布局为基础,重点发展竹木、茶叶、食用菌、水(干)果、高山蔬菜、畜禽、水产养殖、中药材和花卉苗木等名特优新特色农产品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二是建立绿色有机品牌体系。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以科研院校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基地为载体,培育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着力打响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丽水制造”的品牌。
三是建立生态林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木材加工业、笋竹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培育开发可利用的花卉苗木资源,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通过三大体系建设,力争在特色化、生态化和产业化上下功夫,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形成区域规模优势,逐步走上适合丽水资源禀赋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道路。
——注重发展生态工业。坚持做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引进外地产业与培育本地产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把加速推进工业化作为强化丽水市产业支撑的重中之重来抓,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统一工业与生态的平衡点,重点在“四个着力”上做文章,努力使生态工业成为促进山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一是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出台优惠政策,扩大对外开发,利用生态等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环保型产业,形成工业发展的后续新兴产业。促进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加快技术成果转化,逐步建立起稳定、紧密的外部专家支持系统。
二是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创新平台、行业创新平台和产学研联合体建设。采取切实措施,着力推动技术创新。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企业。积极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资源综合利用与能源节约技术、环保技术等,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加快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积极申请省级重大科技项目财政扶持专项,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环保型产业。扩大专利、品牌和技术标准产品的生产规模,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业层次,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是着力推进技术改造升级。突出抓好制造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国内外丽水籍人才资源优势,弥补企业存量人才资源的短缺。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丽水传统产业。加快培育软件开发、科技咨询、融资担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企业在研发、设计、质保和管理方面的应用和集成创新,组织实施一批企业信息化项目,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
四是着力发展特色工业经济。依托现有特色块状经济的产业集群,建设鞋革、木制玩具、微电机、节能灯管等一批全省乃至全国性的生产基地或制造中心;依托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建设洗涤用品、金属制品、高档中密度纤维板等一批全省乃至全国性的生产基地;依托丽水市的自然资源,建设竹木制品、现代中药、食品加工业等生产基地;依托矿产资源的深度加工,不断拉长产业链,做大非金属矿采选及制品业;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产出规模和创新能力在国内领先的制造中心。
——注重发展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生态服务业。坚持以长三角极具魅力的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建设为目标,牢固树立“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的观念,围绕“加快全市一批大景区建设”的任务,强力推进主打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建设;以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抓手,切实推进“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旅游城市建设,进一步塑造“秀山丽水、浙江绿谷、六江之源”的品牌形象,加快发展生态服务业。
一是抓规划。加快编制完成《丽水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切实推进服务业发展。
二是抓落实。召开全市服务业大会,进一步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和空间功能定位,理清服务业发展思路。突出重点,形成合力,做好服务业的统筹布局、政策指导和组织协调,推进丽水市服务业提速、提质、提能级,促进跨越式发展。研究出台服务业重点行业和服务业集聚区的扶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公共平台等方面制定可操作的实施细则。
三是抓龙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整合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景区深度开发,加快国家4A级、5A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旅游交通配套,完善大景区基础设施,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同时积极做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章,丰富旅游产业内涵,提升“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努力打响“山水古文明、丽水好风光”的旅游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四是抓创新。推进现代物流等行业发展,大力推进软件外包和创意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广泛进入服务业领域。大力推动服务业利用外资。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物流、金融、信息、会展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促进服务业管理现代化。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生产力布局调整
首先,加快人口集聚。丽水的最大特点是要素分散。据调查,全市仍有18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源头地区。山区半山区地区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靠一般的政策措施难以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难以提高这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传统的开发式扶贫,对这些远离市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地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透支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不仅直接对脱贫致富奔小康造成制约,更主要的是对自然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给生态环境保护造成巨大压力。
治本之策,是有计划、有组织、成规模地撤并自然村,大力实施高山、远山、深山区农民的异地转移。一是强化规划引导。组织编制《丽水市十万农民异地转移规划(2008-2012)》,规划到2012年,全市累计搬迁41473户、146456人,其中高山远山29439户、104502人,地质灾害点4424户、16139人,重点库区7610户、25815人。要在规划的引导下,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抓深抓细抓到位。同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指标当中进行考核。二是强化政策先行。把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制定《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出台整村搬迁人均补助不少于1万元等扶持政策,促进农民转移。三是强化环境改善。通过促进异地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四是强化服务优先。以优质的服务促进整村搬迁,以构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以结对帮扶促进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其次,加快产业集聚。开发区(园区)是提高区域产业集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是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在省里的关心支持下,园区经济迅速发展,目前全市10家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56.6%,为发展产业集群奠定了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支撑。下步重点:一是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按照“统一规划、产业集聚、资源共享、整体优化”的原则,以建设特色制造业基地为导向,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工业集聚、集约、集群式发展。二是加快发展园区经济。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高标准建设、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形成以丽水经济开发区为主要依托,9个县(市、区)的特色专业园区为骨干的新型工业布局,同时切实增强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集聚发展能力,推进园区经济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景宁开发区块。为了积极贯彻浙委有关文件精神,我们按照“统筹协调,融合共享,特色突出,聚集发展,生态示范”的总体开发思路,在市本级经济开发区东扩区块内专门划出一块给景宁作为“飞地”,异地开发建设“民族工业园”。以引进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发展关联配套产业,着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四大机制创新
——突出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的改革创新,增强山区经济转型升级中发展的可持续性。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解决好“在哪里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我们的重点,一是明确方向。着力优化生产力和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该保护的要严格保护好,该开发的要集聚式、集约式、集群式地开发好。二是加强研究。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以奖代补等政策激励措施,推进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开展浙西南(丽水)生态屏障建设规划专题研究,为生态示范创建提供指导。三是科学考核。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把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体现到年度考核上。从丽水实际出发,对实绩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充实,既要体现促进跨越式发展的主线,又突出把生态建设作为实绩分析的重要内容。
——突出山区农民大转移的改革创新,增强山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中城乡统筹的协调性。认真落实《关于加快农民异地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丽水市十万农民异地转移规划(2008-2012)》,解决好“人往哪里去”、“怎样发展”的问题。着重抓好“四个结合”:一是把山区农民大转移和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树立全局观念,按照城市间各种要素大融合、各种功能大组合的要求,充分重视城市功能的差异性、互补性,选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合理布局要素,增强集聚能力,为山区农民创业创新提供重要的服务。二是把山区农民大转移和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结合起来。继续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青年“走出去”、“输出去”、“考出去”创业;深入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快推进来料加工示范基地建设。三是把山区农民大转移和建设“小县大城”、培育中心镇中心村结合起来。适时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并小规模自然村,出台加快中心镇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中心镇培育重点。在此基础上,以中心镇发展带动中心村建设,促进农民梯度转移。四是把山区农民大转移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和宅基地复垦力度,大力推进整村搬迁、自然村撤并、空心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实施。同时,以生态修复为手段,对大中型水库、重要水源保护区、中高海拔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外围地带25度以上坡耕地,力争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增强生态涵养能力。
——突出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创新,增强山区经济转型升级中群众创业创新的创造性。实施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组织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完善企业联保贷款机制等一系列举措,解决“钱从哪里来”、“落到哪里去”的问题。当前我们的重点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围绕赋予丽水“山区走山路”新的内涵,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一是理清思路。总体思路是以山林延包、明晰产权为基础,破解林业史上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农村信贷史上以林权为抵押物两大主要难题。二是明确任务。做到三个最大,即:满足最大需要——以激活山林资源促进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断满足山区农民创业发展、致富奔小康的融资需求;发挥最大优势——把丽水山林资源在全省资源总量最大、人均占有量最多的优势发挥好利用好,促使分散的山林与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人人有山、不需要人人经营山”、“不是人人经营山、但人人都可以从中受益”的格局;落实最大政策——通过银林联动,使得林权抵押贷款成为“惠农”、“扶农”的最大政策,实现“资源变资本、活树就活钱、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银行”。三是建立机制。组建林权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森林资产评估中心三大机构,设立森林资源流转服务大厅,形成以“林保姆”、租凭承包、合作林场等为代表的三大类型的林权流转合作经济组织,确保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突出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的改革创新,增强山区特色产业层次的鲜明性。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先粗放、后精深”,“低附加值”的问题。一是推进创新投入机制建设。形成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加快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金融信贷为支撑,以社会投入为辅助,培育和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不断做大做强、做精做专一批创新型企业,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二是推进园区生态化建设步伐。按照“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等“四个结合”的要求,加强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优化空间布局,促进重污染项目合理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推行清洁生产,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建立环保、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实现新时期园区发展二次飞跃。三是推进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发展。全面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装备,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水平。积极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继续推动丽水经济开发区合成革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探索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拓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新领域。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最终都要落实到项目上去,五大生态建设工程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载体。规划提出的244个项目,总投资约为1577亿元,是为在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中起关键作用的工程项目。我们要围绕项目政策创新、项目服务创新、项目前期创新、项目机制创新,加快五大工程的实施,使其能够早日投产,早日竣工,早日见效。
一是大力实施生态产业工程。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建设具有丽水特色的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推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二是大力实施生态集聚工程。促进人口分布密度、经济密度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有机结合,实现协调发展。重点加强高山远山、重点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农民异地转移和农民培训工作。三是大力实施生态设施工程。强化环境基础设施支撑,打造生态人居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推进能源网、交通网、水利网、信息网、环境整治和生态安全体系等建设。四是大力实施生态涵养工程。协调自然生态系统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增强生态涵养和生态服务能力。重点加强生态修复、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林建设。五是大力实施生态文化工程。着眼于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先进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重点是创建绿色实体,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各类要素保障
——资金方面:可从即期与长远两个方面来考虑采取措施。从即期来看,主要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与监督,以及央行资金的调度,提高存贷比,确保合理的贷款总量及期限结构,尤其要及时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的流动资金贷款力度。从长远看,缓解融资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尽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改进信贷管理方式,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一是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好各类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和税收优惠政策等。二是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民营银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当前尤其要抓好全市10家小额信贷公司试点工作,政府一定要认真研究政策,拿出更多更具体的政策措施来鼓励企业,帮助企业战胜困难,树立信心。三是积极引进外地商业银行,做好沟通衔接与服务工作。四是加大拟上市公司培育扶持力度,积极引进风投和创投资金。
——用地方面:一要在拓展空间增量上下功夫。抓住和用好浙江省作为全国土地总体规划修编试点省份这个机遇,抓好各项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力度,推进新一轮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规划扩容。当前要重点抓好市区产业东扩工业用地年内完成初步平整工作,二期开发区块也要抓紧做好前期工作。二要在盘活资源存量上下功夫。立足于对存量土地的整合挖掘,最大限度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发挥市场配置作用,通过多种形式,促进闲置、半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向优质项目转移配置。三要在提升用地质量上下功夫。以亩产税收论英雄,努力提高投资密度,注重引进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和低能耗项目。鼓励企业“零增地”扩张,通过翻建、改建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四要立足丽水实际,充分利用低丘缓坡优势,扎实推进开发利用,为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连绵不断的空间。当前要抓紧编制和发布规划,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劳动力方面:一是利用网络。开通全市中小企业就业招聘网络平台,必要时,有关部门要牵线搭桥,带领企业到外地统一招工,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二是加强培训。抓住山区农民大转移的契机,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技校、职校针对市场需求多培养技术工人。加强与外地技校、职校的合作,引进丽水紧缺专业的外地毕业生来丽水实习,引导鼓励他们在丽水就业。三是降低门槛。从丽水市的实际出发,降低外来民工社保准入门槛,实行“低进低出”,妥善解决外来民工社保转移问题,重视解决外来民工的子女读书等实际问题,以吸引和稳定丽水市的外来民工。
此外,我们将切实注重民生保障问题。重点做好:一是强化社会保障。二是强化产业稳定。要着力推进企业治乱减负,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加大源头治理力度,促进企业减负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强化民生保障。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提高价格公共服务水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价格问题;完善粮食市场安全体系,促进区域性粮食供给基本平衡。四是强化社会稳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加快融资方式和信贷产品创新,着力化解民间融资风险,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经济安全。
(作者系丽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