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交通精神
爱的奉献
之
援建青川,困难之多,在浙江无法想象。青川境内,崇山峻岭,穿云入霄。大灾之后,满目疮痍,道路不通,通讯中断。
交通的援建项目不少在大山深处,“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很多工程项目部基本是孤岛。加上余震不断,水土不服,材料紧缺……但援建者们却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让困难在他们面前低头。
迎着困难打硬仗
办法总比困难多
重建蜀道之难——
材料缺、场地险、时间紧
剑青公路是一条悬在山腰里的公路。浙江援建的路段从金子山到乔庄段共有73.8公里。沿路过去左靠峭壁,右临深渊。路边的山体都是风化严重的片状岩石,稍有扰动,就会出现塌方,每次经过,都感觉战战兢兢。
路窄,车却不少。震后,105省道由于井田坝大桥的垮塌而中断,剑青公路就成了青川唯一的交通生命线,所有进出的车辆都得从这条不到6米宽的山路上颠簸而过。笔者刚到的那天晚上,已经快10点了,半路上却遇上了堵车,同行的援川干部、浙江省公路局养护处副处长、青川县委常委、副县长朱定勤告诉笔者,由于重建任务重,这条路上白天晚上一样的忙。
彭松茂说,剑青公路如果按照设计,是不允许边通车边施工的,因为养护期没有了。但这里条件不允许,作为唯一通道,剑青公路上每天重载车的交通量有5000多辆,是震前总交通量的十倍多,而且很多都是50吨以上的大车。对道路损坏很大,对道路重建的障碍也很大。但现在要是封道施工,等于把它的命脉掐死了。
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只好改变自己。李卫炎说,这就是他们的施工环境。为此,他们在施工中特地设置了观察哨,在其他地方不可能有这样的岗位,还有逃生路线、撤离路线都在施工前就已看好。此外,由于剑青公路交通流量太大,他们在每个施工点都安排了交通管理员,多的时候达到20多个,路面施工人员倒只有10几个。
材料紧缺也是交通援建项目遇到的普遍问题,竹下公路的地材是从陕西去拉来的,黄茶公路地材有不少是从甘肃买的。唐青公路项目经理苏光灿说,原来这里的石子砂一天产量是20立方米,这对修这么一条路每天上千立方米的需求量来说,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买材料得提前好几天准备,至少要到广元,或者到绵阳甚至成都去买。
困难多,任务重倒也罢了,时间紧才是他们目前最痛苦的。由于5月12日大地震一周年纪念,很多道路都会有较大的交通流量,为了让人们用上舒适的道路,几个项目都被要求5月12日之前有阶段性的成果,这让他们压力很大。“增加投入,合理安排,总是能想到办法的。”李卫炎说。
援建生活之苦——
雨水澡,床长蘑菇,余震多
其实在去青川之前,笔者对灾区的条件艰苦还是有一定思想准备的,但见到的远比想到的厉害。到机场来接笔者的司机姓王,是井田坝大桥项目部的,那是一个山沟沟,到指挥部要开两小时的车。“刚到四川就经历了一次,当天晚上睡在6楼,11点多,感觉房子在摇晃,第一反应是什么车载重量这么大,车子开过居然连房子都会动。还跑到窗边去看,根本没车呀。”他说这才反应过来是余震。后来有人告诉他,几个月里,青川已经经历了9000多次大小不等的余震了,他还不相信,但很快就相信了,车开在路上,有时候地震了,山上就会有石头滚下来,遇见过几次被石头堵住路的情况了,下雨天在路上走也特别慌,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石头砸下来。
李卫炎就差点被石头砸中,那次他陪同省交通运输厅和省公路局的几位领导在剑青公路上。那是一个下雨天,结果一块大石头就在他们车前10几米远处滚落在马路上,车要是稍微快一点点,就被砸中了,也就相差几秒钟时间,躲过一劫。“真的是生死一瞬间,那块石头两米多高,横在车前。惊险,去年抗震救灾那会都没有碰到过。”李卫炎说,当时有个当地的老太太背了个竹篓走过来,看到这个场面,特地过来说:“你们这车人肯定是做了好事的。”
“剑青公路上现在看看已经比较干净了,但是我们刚来的时候,简直不能看,而且滚石还不断往下落,所以设计时,开始因为边坡太松散,我们都不敢去动它。”说起这些彭松茂心有余悸。震感强时,山谷轰鸣板房摇,桌子震动床在晃,由于地震有时一天就有十几处的塌方落石。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奔波,才让人明白什么是身临险境。
而井田坝大桥项目则由于所在地比较偏僻,除了余震的危险外,每天的饮水都得是山间溪水。“浑浊不说,有时候还有很多漂浮着的杂物。”王师傅说,打水后沉淀很久,依旧有些颜色。“一下雨更加浑得不像样。”他说,有一天半夜里,他睡梦中渴醒,就摸进厨房从蓄水的桶里舀了一勺水喝,第二天早上他去厨房,发现那水里居然漂浮着很多絮状物。
同样由于缺水,唐青公路的施工人员只能用雨水来洗澡。一下雨的时候每个人都拿个脸盆放屋檐下接无根水,每到下雨天的生活区都会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屋檐下一排脸盆。
一边是缺生活用水,但另一边却是生活环境很潮湿,温州市援建指挥部的总工陈峰说,他板房里的地上长了好些蘑菇,这里本来是黑木耳的主要产区,大概菌子比较多,房间里一潮湿,没几天就长蘑菇了。“每天睡觉的时候被子都是湿的,第二天醒来的时候被子倒干了,被我们身体焐干了。”
这样的情况杭州市指挥部的王建民也遇上了,他那里的蘑菇还直接长到了床上。“地上渗水,上面漏水,而且一定漏在床上。有一次被子都能挤出水来,后来有一天天晴了,打算晒被子,把被褥抱出去后发现床上的木头横档上都长出了蘑菇。”他说,刚来时两人一个房间,10个平方米,没有卫生间,洗手间在300米开外,上个月改善了条件,房间里有了厕所。
但是省指挥部的条件还没有改善,彭松茂说,他们还是2人一间,厕所在200米以外,冬天晚上上厕所简直是折磨,后来晚上都不敢喝水。
由于恶劣的环境,援建人员不少人都曾经病过,王建民告诉笔者,他们住在竹园镇,由于日夜温差大,四周都是石英砂矿的加工厂,全天不间断有重型运输车在营地周围经过,粉尘特别大,加上老是用冷水洗澡,差不多有30多人得过感冒,吃药挂吊针。虽然吃了很多苦,但参加援建的浙江交通人都坚持下来了,他们知道,留下来、能够坚持就是胜利。
浙江援建之义——
他们送去浙江人的情谊
青川县的团委书记告诉笔者:我们很感谢浙江援建指挥部,真的,要不是你们的支援,我真的不知道现在会成什么样子了。浙江交通建设的先进管理理念也带到了青川,施工的规范化,工地管理标准在青川此前没有如此地被重视过。
省指挥部交通办常务副主任梁冰说,朱定勤打报告让他们来成立交通办公室,他们一来就制定剑青公路和井田坝大桥的施工规范,还有工程月报。我省援建的其他卫生、水电、建设等项目都来学习这个规范。“我们把浙江交通的标准带到这里来实施援建,包括监理的要求,施工安全等规章制度都编成一个小册子下发了。援建指挥部对我们编制的这套东西很满意,这是交通援建给青川留下的影响比较长远的一个东西。”说起这个,彭松茂也很有成就感。
而李卫炎则觉得,按照规范的角度施工,这在他的观念里是理所当然,但当地的一些施工单位以前都没有按照这样的规范做过,有些事情按规范不能做,他们也会按意愿做下去。“所以对当地施工环境的了解和应对,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而我们带来的是规范化管理的示范,包括工人统一服装、施工点围栏等,他们原来都没有这个概念。”剑青公路是三级公路的标准,而他们把高速公路的建设标准用在这上面了,直接从三级公路跳到了高速公路的施工管理理念,这对他们来说是提升了几个层次的。
李卫炎说,从技术标准讲,浙江交通援建后,起码把这里的路面施工技术标准提升了一大截,“这里原来用鹅卵石填路基,稳定性不够。我们进场后,按照浙江高速公路的质量标准来做路面。”
由于唐青公路项目点太散了,所以投入了20台发电机,6台挖机,装载机2台,压路机一台,搅拌机大大小小10几台。这让当地人很佩服,说浙江人做路确实不一样。
竹下公路项目经理吕旦则说,项目部和当地百姓的关系都很好的,当地人不少都开始做挖砂的业务,卖给项目部,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当地百姓造房子,他们就去帮帮忙,方便的时候用个挖机、铲车什么的都是义务加班帮他们干点活,这样的直接效果是施工环境好,从没有发生过治安问题。